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怡康街分校欢迎您!

新闻频道

您现在的位置: 新闻频道 教育要闻

构建学习共同体:基于个别化教育全支持融合课堂建构

南师附中新城小学怡康街分校融合教育专题教研活动

  • 作者:房璐佳
  • 发布时间:2025-03-25
  • 点击数:

2025年3月21日上午,南师附中新城怡小以“创新儿童的学习生活”为引领,全面践行”办好特殊教育”的时代使命,承办了以“构建学习共同体:基于个别化教育全支持融合课堂建构”为主题的建邺区融合教育教研活动。

此次活动,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特教教研员张新,建邺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主任、南京特师附属学校书记周莉,南京特师附属学校副校长万学婷全程参与,建邺区各校融合教育老师们全程观摩聆听。

南师附中新城怡小的刘欣瑶老师执教了一节美术课《漂亮的鞋——运动鞋篇》。课前,刘老师从图像识读、造型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方面对整体学生和特需学生学习水平进行评估,针对性地设计了从整体到局部的教学路径,为特需生设立了学习支架。课堂上教师及时给予特需生正反馈,增强了美术学习的自信心和乐趣。

南师附中新城怡小的李苹老师执教了一节数学桌游课:《小马拉大车》。学生在完成不同任务的过程中逐步理清推理的基本步骤,即分析线索-操作学具-检验线索。李老师不仅关注到了视觉提示,增加特需学生的信息输入通道,还降低了特需学生的任务难度,提供了丰富的学具支持,让思维可视化;同时还关注到了同伴帮助,在小组合作中助力特需学生的思维生长。

南师附中新城怡小的袁露老师带来了一节别具匠心的语文课《马诗》。课前,老师专门针对特需学生进行了全面评估;课堂上,老师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形象的多媒体展示,帮助特需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同时,老师引导普通学生与特需学生结成互助小组,通过书写、语言交流等方式,共同探讨《马诗》中诗人的情感表达。

说课环节,三位教师分别就自己的课堂实践与参会老师们进行了分享。他们从“学情分析、目标定位、内容处理、策略支持、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阐述。强调了个别化教学的重要性,结合特需学生个体差异,系统呈现了融合课堂的实践智慧。

在随后的研讨环节,融合教育中心组成员针对以上三节课从融合教育专业视角作出了全面点评,三节课立足学生本位,高效合理设计活动,采取多元支持,让特需学生融入课堂、融入同伴、融入情境,最终实现普特学生一起学习成长。

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万学婷副校长充分肯定了三节课,基于学情分析制定具体可测的教学目标,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促进了融合教育优质发展,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同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可以用AI技术赋能融合课堂,让课堂更加灵动,激发特需学生学习兴趣。

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融合教育教研员张新强调在今后融合教育中我们要遵循“四个一”,以普通课程和教学的个别化调整为手段,灵活运用正强化、多样化提示、同伴支持等教学策略,遵循“平等参与,充分融合成长”的融合教育理念,为特需学生儿搭建一个和谐共融的学习平台。

融合教研组长房璐佳老师以《 从“融合”到“共融”:构建支持每一个生命绽放的校园生态 》为题进行了讲座分享。她强调观察评估重要性,剖析了融合课程调整原因与内涵,为教师开展融合教育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学校积极投身融合教育实践探索,通过构建“理念-环境-课程”融合教育体系,高效组织架构,优化创新,强化保障机制,为特需儿童成长赋能。

最后,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季慧敏校长对本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肯定与深度评价,肯定了老师们的课堂处处彰显融合教育所需的大爱和智慧。强调每一位教师要认识到融合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实践与尝试,在教育教学中找到适宜的支持路径与方式,不断优化、创新,让每个儿童得到应有的发展,绽放独特的精彩。

此次融合教育教研活动,通过赋能教师群体,将融合共生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提升了教师的教育胜任力,更从根源上推动融合教育向更包容、更人性化的方向进化。南师附中新城小学怡康街分校也将以“政策·实践·创新”为主线,汇聚专家智慧,共享一线经验,探索融合教育的本土化路径,为每一间教室点亮“全纳”之光,助推融合教育从“理念倡导”迈向“高质量落地”,共筑“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未来!

(供稿:房璐佳  编辑:张小青  审核:陈宏云)


  1. 上一篇:新城小学怡康街分校接待曼彻斯特艺术家代表团参访
  2. 下一篇:活力飞扬展风采 阳光课间伴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