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起航.科学家进校园公益讲座
人类的祖先是什么?你了解大脑语义地图的来历吗?5月17日,中国物理学家杨再石教授来到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开启了第二期“科学家进校园公益讲座”活动,为中学生们带来了一波前所未有的脑力冲击。

(杨教授在演讲)
本期“扬帆启程科学家进校园”公益讲座活动由江苏省永清助学基金会主办。活动邀请到了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物理学会教学委员会副主任、原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杨再石先生,为江苏学子带来《脑启发认知人工智能》科普讲座。杨教授基于人脑视觉认知和语义认知的规律,讲述人工智能的如何建立机器的视觉认知功能和语言认知功能,分析如何通过人脑神经网络建立人工神经网络,讨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神经网络之间的关系,让同学们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硬核科普”。
“人类的祖先是智人。然而,在20万年前有那么多的人种,有的高大、强壮,有的矮小,为什么最终不那么突出的智人能打败其他人属,称霸地球?”讲座一开始,这个有趣的问题就牢牢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原来,最终决定人类进化的核心因素是大脑,而不是体魄,而智人的脑容量大于其他人属,再加上智人相比其他猿人拥有更丰富的语言,从而提升了他们的认知能力。因此,智人最终成为我们的祖先。


(同学们认真听讲)
在90分钟的讲座中,杨教授深度枚举了人工智能在视觉识别、自然语言理解、辅助科学实验、人文医疗等领域里的成功案例,让同学们领悟今天人工智能的魅力。学生们认真听着老科学家的讲座,积极做着笔记。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一个节拍器的实验:在一档科普节目中,主持人撒贝宁自称能用“意念”将200个节奏不一的节拍器变成相同的节奏。起初,200个节拍器摆动的方向完全随机,杂乱无章,但经过一段时间后,这200个节拍器的节奏慢慢达到了完全统一,这真的是靠“意念”控制的吗?其实不然,这种现象被称之为“耦合振动”,心理学家哈森称其为物理震荡同步化。这个实验相当令人震撼。
“中国有多少数学家投入到人工智能的基础算法研究中?”在讲座的最后,杨教授抛出了“徐匡迪之问”,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提出的一个问题,直击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关键问题。通过这个问题,同学们知晓了人工智能不仅仅是技术,更是科学。杨教授呼吁,建设人工智能需要强大的数学和科学基础,“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学好数学。”

(演讲结束后杨教授和师生代表合影)

(杨教授与学生代表亲切合影)
报告结束后,仍有同学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及疑问跟杨毅教授进行了交流,他们相谈甚欢并合影留念。今年79岁高龄的杨教授表示,自己虽然已经退休,但仍然想为科普事业做贡献,因此他将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嚼碎”后,用通俗的语言为学子们做了一场又一场的讲座,这种奉献精神令人动容。
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副校长孙晶告诉记者,虽然高中学生课业非常紧张,但能有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让学生们接触到学科知识以外的内容,开拓另一片眼界,学校非常支持并希望能有更多类似的优质活动能走进校园。
(部分转载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邵文晶 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