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创设情境,搭建学习支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以《文化创新的途径》为例
夏仕红
【案例背景】
由于今年中考平行志愿的实施,优等生的数量变少,加之今年又是高中扩招的头一年,班级总人数明显比以往多了一些。其实人多不担心,担心的是生源不如以前了。高一(7)班作为一个平行班,是个很有特点的班级。课堂气氛要么“异常”活跃,要么死气沉沉。多数学科老师都表示上这个班的课头疼,因为老师在课上经常要不断地维持秩序;真的安静下来了,又有一批学生“躺倒不动”,什么都不学。这样的班级对待政治课的态度可想而知。这学期,我一直在想并尝试着,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把他们过剩的精力转移到学习上来,让他们能够主动愿意去学,这是最关键的。而在这方面,这学期让我体会最深刻的还是教学情境的创设。下面就以必修三的第五课第二框为例,谈谈我的感受。
【案例描述】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你所知道的中国戏曲有哪些?
(这个问题学生都能说出一二,调起兴趣)
教师继续提问:你所知道的南京地方戏有哪些?
(学生虽能说到白局,但其他两个就几乎说不出来了,同样也引起了他们的兴趣)
幻灯片打出,并介绍总结:你们看,不管是高淳的阳腔目连戏还是六合的洪山戏,虽然他们都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政府部门的保护与重视,但都还是濒临衰亡,如果真有哪一天这两种戏都没有传人了,是不是很可惜,(学生若有所思),所以我们说,仅有国家的保护和重视还够不够?(学生说不够),那更重要的是什么?——自然而然的引出:需要文化自身的创新,唯有创新了,文化才能真正得以发展,传承下去。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看看文化创新究竟有哪些途径呢?
二、新课教学:
1、承上启下:我们刚才讲到南京的两个地方戏面临困境,但曾经同样是面临衰亡的另外一个剧种,现在不但没有衰亡,反而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剧种吗?
(学生很好奇)幻灯片打出演出的图片让学生猜
(有学生说,我知道了,就是春晚演过的那个……但说不出来名称)
打出华阴老腔,稍作介绍,下面就请大家来欣赏一下,播放视频《1941年的华阴老腔》
(虽不是现代剧流行歌曲,但在课堂上看戏,学生的热情还是挺高涨的)
教师提问:听完之后,你的感受是什么?觉得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七嘴八舌)为了引导他们,教师又打出华阴老腔演奏人员的漫画,你们看,这些人在演奏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点?嘴巴怎么样? (都张得特别大)是的,说明什么?(学生很容易给出了一些形容词:粗犷豪放,随性,随意)
教师总结: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非常追求自在、随兴的痛快感,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尤其是音乐显得古朴悲壮、沉稳浑厚、粗犷豪放,为古老之遗响,所以称为老腔。
2、播放视频:《给你点颜色》——华阴老腔2015年
边看视频,思考两个问题:(1)和之前对比,产生了什么变化,哪些又是不变的?为什么有变有不变? (2)它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创新的?
(这个表演真的非常精彩,它是对华阴老腔的全新解释,学生嘴巴张的大大的,看完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上述两个问题)
教师总结:(1)变化:表演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引入了架子鼓,电吉他等现代乐器;(更易于现代人接受)歌词内容发生了变化,更加关注环境问题,动物保护问题,社会诚信问题,道德滑坡问题。(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立足于社会实践,随着社会发展而变)
(2)不变:乐器仍然有月琴、板胡、大锣、马锣、引锣、战鼓、惊木、干鼓、梆子、钟铃等民族乐器,声腔仍然气势磅礴,古朴悲壮、沉稳浑厚。经典内容仍然存在。(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而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观点总结:(一)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二)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3、过渡:《华阴老腔》不仅在国内再次走入了公众的视野,同时也走向了世界。播放视频:《song lines of China》老腔——墨尔本华阴老腔演出2017年
边看视频,思考两个问题:(1)和之前对比,又产生了什么变化,哪些又是不变的?为什么有变有不变? (2)它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创新的?
(学生的视野更开阔了,真的被精彩的表演震撼到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上述两个问题)
教师总结:(1) 变化:表演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引入了小提琴,大提琴,竖笛等西方乐器(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歌词内容也发生了变化,更加注重表现民族特色(以我为主,为我所用)。(2)不变:乐器仍然有铜钋这种民族乐器,声腔仍然气势磅礴,古朴悲壮、沉稳浑厚。经典内容仍然存在。声腔仍然气势磅礴,古朴悲壮、沉稳浑厚。经典内容仍然存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观点总结:(二)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过渡:在文化创新过程中,我们需要立足于当代社会,正确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华阴老腔》在创新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展示争议,小组讨论
①华阴老腔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应该抛弃。
②华阴老腔应保持其原有的表演形式,不应该进行改变。
③华阴老腔和交响乐的结合,是一种哗众取宠。
④华阴老腔土得掉渣,没有西洋乐那么高大上。
(学生小组讨论)
教师总结
①华阴老腔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应该抛弃。这种观点根本否认了传统文化,一味推崇当代文化,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
②华阴老腔应保持其原有的表演形式,不应该进行改变。这种观点一味固守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不进行任何改变,是一种守旧主义。
③华阴老腔和交响乐的结合,是一种哗众取宠。这种观点一味推崇民族文化,拒绝外来文化,是一种封闭主义。
④华阴老腔土得掉渣,没有西洋乐那么高大上。这种观点一味推崇西方文化,根本否认民族文化,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
5、播放视频:《众说十九大:谭维维:用作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提问:其实这里面青年歌唱家谭维维说的一句话对我们当前文化创新特别有启发,大家知道是哪一句吗?
(学生:“扎根于老百姓,只有这样才会产生作品。”)
对,这又启示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时要发挥谁的作用?(老百姓)
教师总结:文化创新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教师提升: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关注传统文化的发展,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三、课堂总结:
文化创新的途径:
(1)立足社会实践(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基本途径)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交流、借鉴与融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基本途径)
(4)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5)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文化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其实,我们今天所学,用一段话概括一下就是:
“今天,
我们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
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
在内容与形式上积极创新,
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学生齐读一遍,情感提升,本课结束。
【案例反思】
学习支架的构成,来自于建构主义的理论。学习支架的建构包括五个基本环节:搭建学习支架,进入情境,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探索,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进行效果评价。本课通过各种情境的创设,适时给学生提供支架,使学生进入情境,从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习支架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强化的功能。因为学习不是灌输一种东西,学习应该是自主的,独立的这种探索。此时我通过创设情境,提供了支架,最终帮助学生自己去寻找支架,自己去寻求支持,然后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学习支架,达到自我去学习的这种目的。
我设计情境教学,搭建学习支架的主导思想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构建充满生机的课堂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一、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支架,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回顾这节课,如:你所知道的中国戏曲有哪些?你所知道的南京地方戏有哪些?听完之后,你的感受是什么?觉得它有什么特点?和之前对比,产生了什么变化,哪些又是不变的?为什么有变有不变? 它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创新的?这些都不是随便提出来的大而空的问题,而是指向都比较具体,学生可以顺着这个台阶,轻松自然地得出自己的答案,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二、整合设计精彩的视听情境支架,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这节课以中国戏曲中的华阴老腔这一地方戏剧为载体,结合多媒体资源,创设了生动精彩的视觉和听觉情境,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接着,在几个问题的引导下,合作讨论,深陷其中。
三、在良好的情境支架的影响下,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从而意识增强,进而情感价值观得到升华。
通过赏析音乐,使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感悟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通过分析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热情,投身于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