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下午,“名师作家进校园活动”暨中鸿服“爱在阳光下”捐书仪式在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举行。校长毕泳慈表示,这是一场极具意义、充满爱心和智慧的大课堂。
爱的课堂:
为高一全体新生每人捐赠一本书
当天下午两点,学校的青春剧场里已经座无虚席,高一年级全体师生来到活动现场。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副总编辑、江苏省教育厅教育宣传中心副主任陈瑞昌,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副局长马峰等出席了本次活动。在首先进行的“爱在阳光下”捐书仪式上,南京市中鸿服设计咨询有限公司为高一全体新生每人捐赠一本图书。
南京市建邺高级中学校长毕泳慈在致辞中表示,这些捐赠的图书不仅丰富了学校的图书资源,还饱含着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和鼓励。“书籍是在时代的浪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送给一代又一代。”毕泳慈校长引用培根的话鼓励同学们,“希望你们能够珍惜书籍,用心去读,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净化心灵、提高审美、涵养精神,让阅读成为伴随我们一生的好习惯。”
对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李忠明教授将为同学们带来的阅读与写作专题讲座,毕泳慈校长希望高一全体师生能够充分利用这次机会,积极参与讲座、交流和互动,与名师大咖深入交流,提出问题,分享想法,“让这次活动成为我们教育之旅中的一次珍贵的经历,让知识之光照耀我们前行的道路”。
智慧课堂:
这场古文阅读专题讲座妙趣横生
随后,李忠明教授走上讲台,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视角独特、妙趣横生的阅读与写作主题讲座,聚焦古文阅读教与学的趣味性和探究性。李忠明教授先后担任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如何提升古文学习的兴趣?诸多方法中哪种最有效?”讲座刚开始,李忠明教授首先就提到了同学们面对古文学习时常有的困惑,“古诗文在高中语文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但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不想学、学不会的情况,那么,我们该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李忠明教授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时候同学们不感兴趣是因为不够了解,好的文本其实有无数探索的空间,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要有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有着对文本进行质疑的批判性思维,尝试一步步进行追问的探究式学习。
为了更加清晰地阐述古文阅读的趣味性和探究性,李忠明教授用千古名篇诸葛亮的《出师表》为例,对这篇情深意切、文采斐然的古文进行深度的文本分析,并首先对诸葛亮这个人物的盖世才华进行了解析。“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古往今来的全才大家,如果是现在,他应该可以成为两院院士。”李忠明教授通俗易懂的开场,立刻吸引了台下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比如草船借箭,哪天起雾?范围多大?风力多大?风向如何?这是典型的气象问题。比如面对十万支箭,需要扎多少草人?每个草人面积有多大?船离岸边的距离是对少?这又跟弓箭的射程相关,里面有太多的数学问题,此外还涉及物理学的平衡问题,以及心理学等诸多问题,可以说这是一场综合多学科知识的谋略。”李忠明教授认为,在阅读古文时,了解了基本的涵义之后,还要进行进一步的追问,在学习中会发现,越是经典越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接着,李忠明教授又用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探讨探究性学习的意义。公元1378年,宋濂应诏从浙江北上应天府觐见朱元璋,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一篇赠序,文章情感真挚动人。“有时我们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但其实文本里有很多好玩的地方,《送东阳马生序》里对比论证和细节描写的方法对同学们将来的文章写作也会有启发。”李教授一个小时的精彩讲座获得了台下师生的热烈掌声。
供稿:刘静 编辑:沙景雯 审核:李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