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德育天地

星德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德育天地 >> 星德育 >> 正文

非遗课程正当时,学习非遗需躬行

————南外河西一附小非遗学习主题周活动
发布日期:2021-10-19    作者:徐晶     点击:

   “绒花开不败,但愿春常在。”南京绒花的历史十分悠久,谐音“荣华”,相传早在唐代武则天时便被列为皇室贡品。明清时代更具规格,清康熙、乾隆年间为极盛时期。当年南京的三山街至长乐路一带,曾是热闹非凡的“花市大街”,这里是绒花的海洋,经营绒花的店铺盛极一时。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在南京举行的第二届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世界青年大会上,南京绒花荣膺组委会荣誉大奖和世界青年眼中的最美中国手工艺。

   绒花是南京流传了千年的老手艺,是南京具有代表性的、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品,是中国富贵文化的代表。2021年国庆期间南外河西一附小的“星”娃娃们接到一个新奇有趣的任务:和爸爸妈妈一起学习制作传统手工——南京绒花。假期里小朋友们纷纷精巧构思、细心制作,一捏、一扭、摆个造型,一个个精致的绒花作品就在他们的手中诞生了。不少父母也是第一次接触,和孩子一起玩得不亦乐乎,像是再度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期。

   2021年10月8日下午两点,低年级各班在班级开展了南京绒花作品分享主题班会。孩子们一一走上讲台,兴致勃勃地介绍起自己的作品。一时间,巨龙、蜘蛛、乌贼纷纷亮相,引起一阵阵惊呼和欢笑。出现最多的还是各式各样的花朵,娇艳的玫瑰、清丽的莲花、粉嫩的桃花都在小朋友们的手中熠熠生辉。

    瞧,这是南外河西一附小“星娃娃”独特的爱国方式。

    同一时刻的报告厅也热闹非凡,原来是严鑫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非遗绒花小课堂。(12、13)严鑫老师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制作技艺代表性继承人赵树宪老师的学生,对南京绒花有着深入的了解和饱满的热爱。课堂上,严老师给“星”娃娃们讲解了南京绒花的悠久历史、详细的制作过程以及相关的基本常识,娃娃们听得入了迷,报告厅里回荡着阵阵欢笑声。严老师还耐心认真地回答了小朋友们提出的各种问题,给孩子们带来了自己制作的小礼物,并且邀请小朋友上台学习。孩子们热情高涨,对南京绒花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当下非遗的传承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区的古老曲种,元曲曲牌中的"南京调"是白局的古腔本调,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于元朝末期的云锦织机房,盛衰随着南京织锦业的发展变化而起落,是一种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说的是最正宗的城南老南京话,唱的是明清俗曲和江南民调。京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的多种艺术元素被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其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各地。

   在非遗学习第二周里,孩子们分别观看了“南京白局”和“京剧”的表演专题片,一声声令人惊艳的唱腔、一张张花花绿绿的脸谱,孩子们陶醉其中,跟着里面跌宕的情节时而讶异,时而拍手叫绝......

   “非遗进校园”活动的让校园成为非遗保护与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让非遗有机融入小朋友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不仅有助于星娃娃们认识非遗、增强保护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让非遗在孩子们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推进非遗进一步发扬光大。“星”娃娃们在这两周的活动中收获满满,立志要做新时代的“小小非遗传承人”!

信息员:徐晶 刘颖

附件:3.JPG

附件:4.JPG

附件:5.JPG

附件:6.JPG

附件:7.JPG

附件:8.JPG

附件:9.JPG

附件:10.JPG
  附件:1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