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盈画卷,层林叶尽染。为了深化课程建设,促进课程与学科建设、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和品质,2020年11月24日上午,建邺区课程与学科建设现场会在南外河西一附小召开。本次现场会的主题为“适合,让课程更好地走向学科深处”。南京市教研室严必友主任、建邺区教育局马峰副局长出席会议,建邺区教育局小教科王克蓉科长、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王凌副校长、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科研处柳衍老师到会指导。建邺区各中学教科室主任,各小学分管教科研工作的副校长、教科室主任和骨干教师,以及部分学生家长代表参加本次活动。
聚焦“星”课堂
随着轻松活泼的上课铃声响起,现场会正式拉开帷幕。参会人员分别走进了不同的教室,观摩指导南外河西一附小六位老师的课堂教学。
在”玩“中学,在“触”中学,在“创”中学。英语课上孩子们以唱歌、表演的形式了解各个国家的文化。
语文课上,竺暄老师在挖掘文本内涵的基础上,融合了科学、音乐、德法、中医药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丰盈有趣。
数学课上,借助学具和“尚学单”,施娅林老师引导孩子们在活动中整理,在整理中发现,发现后应用,体现了开放式、探究式、任务式等相结合的多种学习方式。
结合我校春华园、秋实园、夏青园、冬温园四个文化景点,美术老师刘欣然带领孩子们一起感受发生在四季里的《寓言和神话》。在情境教学中,学生感受四季“星校”的变化,星校园像个故事园,孩子们打开收集的绘画作品故事集,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像逛展览馆一样,去评价感受自己的美术作品。
科学课上,朱文琴老师以“确定适合望星空的时间”为任务驱动主线,在唯美星空情境氛围中,引导学生开启了一场科学探究之旅,增长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音乐律动、卡农轮唱,小乐器进课堂,陈思老师带领孩子们从听、动、唱、奏等多方面感受和欣赏德国民歌的特点。
六位执教老师以饱满的激情,彰显“乐学、会学、恒学”的“尚学课堂”理念,展示了我校教师在课程建设与学科融通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接下来,参会人员来到学校二楼报告厅,参加主题为“适合:让课程更好地走向学科深处”的课程交流汇报,我校教科室主任庄须刚主持会议。
南外河西一附小祝瑞松校长致欢迎辞
祝瑞松校长首先对各位领导、来宾莅临我校参加“建邺区课程与学科建设现场会”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自建校以来,南外河西一附小积极践行“做适合的教育、办儿童的学校”的办学理念,努力办“一所适合儿童的学校”。“适合的教育”是对因材施教的一种新理解。祝瑞松校长认为,只有坚持站在儿童的立场谈教育,方能让儿童站立在学校的正中央,让校园成为学生一生怀念和眷恋的地方。“适合”是让课程更好走向学科深处积极探索的前提。“让课程走向学科深处现场会”的“深处”在——育人。教书育人,教书必须育人。这是教育者的天职和使命,也是学科深处的“根和魂”。
祝瑞松校长指出,“星文化”是南外河西一附小的“精神之魂”。学校紧紧围绕“星文化”内核,创设“颗颗小星星,个个亮晶晶”的“小星星课程”,探索尚学课堂实施的有效路径。让每位星娃娃都亮晶晶,是南外河西一附小每一位“星教师”不懈的追求。
“星”教师、教研组建设实践交流展示
竺暄老师主题交流发言
竺老师是2018年工作的新老师,是与课程建设、教学实践一起成长的新教师。她汇报的题目是《变革教学方式:让语文学习更好走向深处》。竺暄老师认为变革语文课程的教学方式,是为了让语文课程更好地走向学科深处,让语文教学回归最美好的状态。变革语文教学方式的落脚点,在“适然”二字。适然,就是适合的样子。语文教学,不管怎么变,要适合学生,关注学生,教师要眼里有学生,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思维的空间,从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英语教研组沙龙展示
南外河西一附小作为南外体系的公办体制学校,自学校筹建之初,就把英语特色学科建设,作为校本化学科探索的重中之重。本次英语组教研沙龙,展示立体式的英语、课程建构体系,即:英语学科建设的、尚学课堂通过“尚学”课堂实践研讨,星印象、星活动、星文化、星评价的介绍,多维度展示学校英语组对于南外体系,公办体制英语学科课程变革的探索。
许岚副校长作“星”学校课程建设汇报
加强课程建设、引领学生走进学科深处,是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使命。许岚副校长以《适合:让课程更好地走向学科深处》为题,交流汇报了我校学科课程建设理念和实施路径。她强调,课程是学生在校全部生活的总和,学科是学校课程变革的核心领域。要以“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为价值诉求,以“课程适应学生”为构建宗旨,以搭建“多元融合”的课程平台,创设“立体开放”的学习空间,提供“多元化、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和行为路径。学校着重思考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明确了“小星星”课程构建的方向,提出了“适合的教育”10种实践方式,包括:适宜的场域、适当的方式、适性的评价、适切的融合、适用的方法、适量的资源、适度的项目、适时的观念、适合的成长、适然的教育。通过探索实践,让星娃娃们“从适应到适合”,享受“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专家点评助力课程建设
南京市教研室严必友主任点对今天的评课堂展示和课程汇报进行了点评,认为今天的活动不仅有现代意义,更有未来意义。他从上课老师的身上看到了建邺教育在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上有崭新的理念和主张。对于南外河西一附小的“适合”课程理念表示高度赞同。一个学校要靠课程来支持儿童的发展,课程是儿童在学校生活的全部,应该包括活动课程、场域课程、环境课程。课程应满足儿童成长的需要,适合社会、适合未来、适合儿童的发展。学科深处,就是体现新课改的践行学科育人,挖掘学科文化,引导孩子体味学科最能打动人的东西。严主任希望学校的每一位领导、每一位教师能认真研究课程纲要,认真研究教材,认真研究学生,建构学校完整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引向无限风光的美好前景。
建邺区教育局马峰副局长作指导性讲话,马峰副局长首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予以点赞学校一切工作以儿童为出发点:
课程开发建设的系统思考
祝瑞松校长对学校课程的思考和提炼
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
洋溢在师生脸上的笑容
接下来,马峰副局长对四年来建邺区课程开发建设工作成绩给予肯定,他认为目前建邺区中小学教育对课程认识有了提升,课程架构已初具雏形,课程开发也是繁星满天,课程实施更是各显神通,真正有效地助力教师的成长。
最后,马峰副局长要求各个学校积极思考,我们的课程建设下一步应该往哪走?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基于对教育的深度理解,真正解决孩子成长的需求,并向全区学校领导提出下一步课程建设的具体目标:
1.由形式向内涵转变。
2.由理念层面向操作层面推进。
3.课程开发由共性向个性实施。
4.由实施向评价转变。
本次建邺区课程与学科建设现场会,呈现了南外河西一附小在课程与学科建设融通方面的初步探索,展示了该校小星星课程与学科融通的有效路径。对一所建校才3年多的学校而言,未来的研究之路还很长。相信有了领导和专家的指导和鼓励,南外河西一附小将不断完善“小星星课程”,继续探索与学科融通的有效路径,努力办成老百姓家门口的热点学校,为建邺教育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信息员: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