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阳光保健 >> 保健常识 >> 正文
家长学校——《儿童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发布人:批量导入  发布时间:2013/11/19 18:07:04

小儿常见传染病有很多种,其中:

病毒性传染病:麻疹 风疹 幼儿急疹 水痘 脊髓灰质炎 流行性腮腺炎 乙脑 病毒性肝炎 手足口病

细菌性传染病:百日咳、白喉、细菌性痢疾、猩红热、流脑、

小儿结核病                     

 冬春季节常见的传染病有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脑 小 儿结核病,而水痘除夏季少见外,一年其余季节均可发病;乙脑发病季节性强,7、8、9月与蚊子有关。

疫苗:卡介苗 白百破、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乙肝疫苗以上五种是计划免疫,每个儿童必种。还可根据季节流行特点及时接种其他疫苗,有防乙脑的乙脑疫苗,防流脑疫苗,麻风腮,水痘疫苗,防流感,甲肝。

防止传染病的发生,可见预防接种是一种很重要有效的措施,很多种传染病是可以预防的,各位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参加预防接种。即使在规定时间内生病也应及时补种。下面介绍几种在我们幼儿园常见的传染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

水痘

水痘是婴幼儿或较大儿童都能得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原是水痘病毒,由患儿呼吸道飞沫传播,传染力很强。由发病至疹后7天都有传染性,因此一旦发现患儿,必须注意与其他儿童的隔离,如果幼儿园中有一个班发现一例水痘后,这一班儿童因一起生活等为密切接触应隔离检疫。发病多见于2——6岁小儿,水痘除夏季少见外,一年其余季节均可发病,痊愈后能获终生免疫。

临床表形:被传染后潜伏期2—3周发病,开始有轻度不适感,有的小孩无任何症状,先皮肤上出现小红点,经过一天小红点转成绿豆大小的水疱,1—2天后水泡的内容物变混浊状,继而水泡中央部凹陷,相继干燥结痂,水痘皮疹分批陆续出现,呈向心性分布,躯干多,四肢少见,同一部位可见到丘疹样的小红点,水疱,结痂片皮。水疱结痂一般要到2—3周方先后脱落,在结痂过程中有痒感,甚至痒得难以忍受,要避免小儿把痂皮抓破,引起细菌感染,由于痂盖很浅表,一般脱落后不留瘢痕,但若因抓破继发感染,化脓可留瘢痕,水痘一般预后良好。重症水痘高热不退,皮疹呈出血性坏死,可并发肺炎,肝炎,心脏炎和脑炎。

预防:1.对有接触史的儿童应隔离检疫21天

    2.对体弱儿童,长期使用激素如肾炎的儿童有接触史可肌注丙球,并减少激素的使用剂量。

    3.在幼儿园中,若早期发现患儿应立即隔离回家,直至皮疹全部结痂脱落时间大约2周。该班级要每日进行空气消毒,桌椅、地面、餐具、玩具、被褥每日消毒。餐具单独清洗消毒,该班幼儿不参加园内集体活动。

护理和治疗:水痘患儿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无需吃药,主要加强护理。

1.  如有发热,最好卧床休息,多喝水,给容易消化的饮食,也可多吃些水果。

2.  要经常更换内衣,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手、剪指甲,以防抓破水痘引发感染,小婴儿可带不露手指的手套,以防乱抓。

3.  一般疱疹不会自破,不必涂药。如继发感染,可给抗菌治疗,可在患处涂2%甲紫。如果痒的厉害,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或氧化锌药水,局部涂。

4.  病重的,有合并症的,到医院治疗。

流行性腮腺炎

是腮腺炎病毒引起的小儿常见呼吸道传染病,俗称痄腮。它的特点是腮腺非化脓性炎症,以腮腺肿大为主要体征,常并发脑膜炎,其他唾液腺,胰腺及青春期后的性腺也可受累。

一年四季均可散发病例,冬春两季为多见。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患儿发病前6天直至肿胀消退为止均有传染性。病毒主要存在于患儿的唾液和鼻咽部分泌物中,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污染的食具、食物、用品也可传播,但少见。任何年龄均可传播本病。以5-15岁儿童为最多见。在幼儿园中容易造成流行。感染后可获终身免疫。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2-3周

发病早期多数无自觉症状,少数儿童可有发热、头痛、恶心等症状。偶有以脑膜刺激症(头痛、呕吐、颈项强直)为首发症状。

本病以发热、腮腺肿胀为主要临床表现,1-2天内感到腮腺部肿痛,张口、咀嚼及进食酸性食物时加剧。有的患儿高热可达38-40℃,亦有发热不明显,腮腺逐渐地肿大,一般先见于一侧,大多数在1-2天后对侧也肿大,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扩大肿胀,耳垂向上外推移,下颌骨后沟消失,肿胀皮块表面不发热,但又轻度胀痛,腮腺管口有红肿。腮腺肿胀1-3天达高峰,这时全身症状较前加重,再经4-5天后腮腺肿胀消退,全身症状亦消失。整个病程7-12天。

并发症:1.脑膜脑炎。一般在腮腺肿大一周内出现,预后良好,很少有后遗症。

     2.睾丸、卵巢炎。多见于青春期,青春期患流腮易患此病。

     3.急性胰腺炎

预防:1.发现患儿后立即采取隔离措施,直至腮腺肿胀消退1周之后方可解除隔离。

    2.其住室必须空气流通,冬天上午、下午要开窗通风,对其口、鼻腔分泌物及污染用品都应煮沸后曝晒消毒,以切断传播途径。

    3.对与患儿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应检疫21天。

    4.应用腮腺炎疫苗进行预防。

治疗:发现患儿及时实行隔离,并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

    患儿宜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持口腔卫生,多饮水,有发热、疼痛给予对症治疗,有并发症一般住院治疗。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之一,多发于6岁以下小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引起此病主要为柯萨奇A16和肠道病毒71型,亚洲地区此病呈流行上升趋势,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而导致死亡病例增多,而引起人们关注。

传染源:主要是人,包括患者和健康带毒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如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玩具等也能造成传播。

易感人群: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世界各地都有手足口病的散发和爆发,常见患者为6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内婴幼儿,成人体内往往对肠病毒产生抗体,极少感染此病。幼儿园是该病流行的主要场所。幼儿园一周内3例及以上,即为聚集性发病。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2-7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人起病突然,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部四个部位,所起皮疹疱疹呈圆形、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临床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特征。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身上不一定全部出现。

一般7-10天内自愈,不留后遗症。

如果口腔见小疱疹,或溃疡、手、脚有疹子或脓疹,比水痘疹小,要警惕是手足口病。

 

传染病的预防:

1.  注意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室内常开窗通风,勤晒衣服被褥。孩子用的图书、玩具在家也可常常消毒、太阳曝晒或8:4液浸泡即可。养成饭前便后肥皂水洗手的好习惯,防止病从口入,居室内外环境经常打扫卫生,加强空气的消毒。

2.  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到人群密集和通风效果差的公共场所去。减少被感染的机会,可去绿化面积多的市民广场游玩。

3.  注意锻炼身体,做做儿童操,提高机体抵抗力。

4.  加强营养,合理饮食。平时多喝水,多吃新鲜的水果和蔬菜。注意休息,防止过度疲劳,增强抵抗力。

5.  及时接种各种预防疫苗。曾有报道,春季流脑发病占全年的六成,可种流脑疫苗。

6.  传染病流行期间,可给幼儿群体服一些抗病毒药物,如板蓝根、抗病毒冲剂等。每日一包*一周。

7.  如患传染病回园,除有医院痊愈证明外,还要符合传染病规定隔离期限,方可入园。



站内搜索  网站地图  后台登录 
主办单位:南京金色家园幼儿园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莫愁湖街道莫愁湖东路1-11号(邮编:210000)
访问计数:

苏ICP备2022026243号

班集体建设
德育天地
读书笔记
公民实践
规章制度
国旗下讲话
计划总结
教育叙事
科学发展观
练习设计
网上教研
校园安全
一周食谱
招生招聘
重要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