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变
宋 娟
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应当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成为幼儿的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在科学活动中,我们似乎更应该提倡:让幼儿探索。特别是对大班的幼儿,他们的求知欲很高,遇到问题总想探个究竟,让他们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探索、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
案例描述:
1、面对孩子们的提问
某天,小宇与昊昊在座位上争吵起来了,于是陈老师走了过去准备一探究竟,他们俩马上围上来问:“陈老师,是月亮离我们近,还是星星离我们近?”看着他们那渴望的目光,陈老师没有马上回答,反问道:“你们说说看。”小宇说:“当然是月亮离我们近了,近大远小吗,月亮比星星大。”昊昊则不同意,他说:“是星星的体积小,所以看起来月亮大星星小,其实星星离我们是很近的。”这时周围的幼儿都参与进来,他们各抒己见。陈老师说:“既然大家意见不同,那就想个办法来解决。” 幼儿有的说要去查电脑,有的说要去查书,有的说要去问当地理老师的叔叔。小宇对陈老师说:“你也是老师,你怎么不告诉我们。”陈老师笑着说: “今天老师就是要让你们自己去探索,去寻找答案,这是你们今天的作业。”第二天,幼儿迫不及待地把答案告诉陈老师,“老师是月亮离我们近,星星离我们远。”
2、在学习中培养孩子的探索意识
在上科学活动《哪个瓶子大》时,老师出示六个奇形怪状的瓶子,其中一个是烟斗的形状,一个是葫芦的形状,一个象个灯笼,另一个象条鱼,还有一个象朵喇叭花,总之非常特别,老师说:“你们猜猜,哪个瓶子里可以装的水最多?哪个最少?你们认为应该怎样按装水数量的多少给瓶子排队?”问题刚一提出来,孩子们就议论开了。有的说:“葫芦瓶子最大,灯笼瓶子最小。”有的说:“喇叭花杯子圆圆的,象可乐罐,应该可以装250毫升左右。”有的说:“烟斗瓶子矮矮胖胖的,跟纯牛奶的盒子差不多大,好象还是鱼形瓶子大,那个鱼形瓶子跟小瓶雪碧的样子差不多。” 在孩子们猜测及争执不下的情况下,老师为孩子们提供水、小茶杯、勺子、脸盆、吸管、纸、笔等物品,请孩子们分组探究,尝试用加水、记录等方法得出各个瓶子的装水量,验证究竟谁的估计最准确。
以上两个案例可能代表性不是很强,但是还是能从中看出老师有一定的教育意识,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究知识,培养了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案例分析: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大班的幼儿在科学方面探索意识较强,他们的思维也初具逻辑性。在教育活动中,老师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学习环境,尊重幼儿的思维,因材施教,能及时地引导、解决幼儿提出的问题,促进幼儿探索性思维的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在案例⑴中,当幼儿向陈老师提出问题时,陈老师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想法的机会,这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探索意识,同时也在锻炼幼儿的思维逻辑性。陈老师能够正确地引导幼儿运用多种途径去寻求答案,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发展。此案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当幼儿说你也是老师,为何不把答案告诉他们时,陈老师并没有坦然地把她的想法告诉幼儿,而是有点强加性地说:“这就是你们今天的作业。”当幼儿表现出这么强烈的求知欲时,她没有及时地鼓励、表扬他们的好学精神,这样会打击到幼儿的好奇心,在幼儿想出办法时,陈老师没有鼓励幼儿互相合作,反而是几位选择看书的幼儿说:“我来看这本书,你来看那本书,这样快点。”
在案例⑵中,首先教师创设的一个对孩子来讲充满着疑问和好奇的情境,是教师在了解孩子原有水平基础上针对孩子的求知心理制造出的一种“不协调”,即孩子原来已对有规则容器的容量有了一定的估计能力,但他们从没有思考过无规则容器的容量大小。这个情境很好地激起了幼儿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对估计无规则容器的容量大小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了思维以动力,同时也使幼儿明确了探究的目标,给了思维以方向。然后老师让孩子们自主地探究,并可以通过自由结伴、共同商量、互相启发、分工协作等方法,计算出每个瓶子的装水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成了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既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一种根深蒂固的探究需要,同时也促使孩子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迪,互相激励,共同发展。这个环节可以简单地归结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案例反思:
1、在学习中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
在活动中,幼儿应是学习的主人,是探索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改变自己的角色和身份,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幼儿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成为幼儿科学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环境条件的创设者、提供者。教师要转变观念,相信幼儿探究科学的能力和潜力,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建构知识,体验探究过程的乐趣,培养幼儿的科学态度。
要真正让幼儿成为真正主动的探索者和学习者,应通过探究式的学习,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探索,让幼儿充分参与,体验探究过程。通过探究式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有利于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实现。
2、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
学习环境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兴趣,宽松的学习环境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刺激幼儿的智力发展,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能够积极发挥幼儿的各种感官,有的还懂得互相合作,使谜底早日揭晓,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在活动中老师能够站在幼儿的角度,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不给孩子产生学习压力,如果老师能处处鼓励幼儿,多提供一些积极、有趣的游戏或实验,那就更能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3、提供机会,让幼儿交流探究的感受和发现
《纲要》强调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科学探索之后,教师应鼓励幼儿表达自己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感受和发现,不仅能加深幼儿对科学的理解,也能使幼儿体验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并与同伴交流,培养合作和分享的品质。
幼儿的表达方式不是单一的,可谓是多种语言的。教师应提供机会,鼓励幼儿用多种方式、多种语言表达和描述探究过程的发现和感受,教师应允许每个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如用表格、图画、语言动作、音乐、手工、拼贴等多种儿童的方式来表达。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幼儿合作精神,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接纳他人不同观点的态度。教师要为幼儿创造交流的机会,使幼儿在交流中活动中,增加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
备注:此案例获市优秀教育案例二等奖
列入春晖幼儿园“十一·五”市级规划课题成果——案例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