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评价成为败笔”
张 敏
【背景】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评价环节给予幼儿提升个人操作经验的机会,也给予教师集体指导幼儿的机会。然而这“画龙点睛”之笔常常成为教师们的难题。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为什么幼儿对最后的评价环节缺乏兴趣?为什么我们的老师在评价孩子时有欲速则不达呢?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原因:
案例(一):
一次我园开展全园观摩活动,在我观摩“猫咪去旅行”的数学活动中,活动过程井然有序,层次分明。但是活动接近了尾声,张教师请一名男孩子在全班幼儿面前交流一下是怎么样给猫咪排队的结果,并提醒其他幼儿暂时停止操作,注意倾听,但教师的提示似乎不起作用:有的幼儿趁教师不注意飞快地摆弄着自己的操作材料,写着什么;有的幼儿在向同组小伙伴展示自己怎样排序,并津津有味地在作介绍;有的幼儿已经收拾好材料,等待活动一结束就出去游戏。面对此情此景,在前面交流的幼儿觉得很没有成就感,声音越来越轻。教师看到孩子们的表现,碍于这么多老师,“抓不住”教师满脸通红,非常尴尬。
从以上的评价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一、从幼儿的角度来看,可能是他自己的操作任务还没有完成,因此无暇顾及他人;可能是教师没有请到他,急于表现的他才会找同桌分享;也可能是他觉得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不必再听教师的总结。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1、可能是这为教师在活动 中没有提供每个幼儿充分的操作机会,评价时机不合适;2、可能是她抓住的评价点并不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也可能是她没有找到恰当的方式来提出问题。
案例(二):
大班“春天的日记”主题活动,胡老师正在组织孩子们进行纸团粘贴画活动,孩子们个个都很专注自己的操作,时间过去了四十分钟,部分幼儿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但还有少部分幼儿仍在进行。这时,胡老师抬头看了看钟(意识到时间有点长,影响下一活动)急忙拍三下手。教室里顿时安静了许多。只见胡老师拿起一个叫杜心朋友的画画。对大家说:“你们看小心的画好看吗?”(幼儿齐声说:“好看”)胡老师接着问:“哪儿好看呢?”(幼儿纷纷举手)随后自言自语说到:“小心的画颜色很漂亮,画面也很丰富,你们说是吗?”我们今天的画画活动就到这里……
从以上的案例来看,这次活动的评价以教师发言为主。1、教师像是在独白,并不期望幼儿回应。2、评价交流的内容较肤浅,缺乏意义。教师常说的话“你们看谁画的的画最好”今天小朋友们在活动中的表现都不错”,等等,缺少深层挖掘和探讨。3、师幼之间、幼幼之间缺少互动,大多是教师独白,或教师只和个别幼儿交流,其他幼儿无所事事,导致评价环节有名无实。
案例(三):
中班升班节“慢吞吞的小熊”语言活动,有这么一个片段:金老师指着小熊开压路机的饿图片提问:“小熊找到了什么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幼儿甲回答小熊找到了开压路机的工作。)回答完毕,教师作出评价点点头说:“很好请坐。”(幼儿乙回答:“小熊喜欢开压路机”)教师给予评价微笑一下说:“你真棒!”最后教师抛出今天活动最关键的问题:“为什么小熊最适合开压路机呢?”(幼儿1说:“小熊说话、做事很慢,开压路机也要慢)教师听后,手往下一指说:“很好,你真能干,小朋友我们给他拍拍手。”随即请了另外一个小朋友回答,幼儿乙和幼儿甲回答的差不多。金老师轻轻地点点头……。
评价大多由教师唱主角,幼儿处于被动状态,语言贫乏,特别在语言活动中,教师优美生动的评价语言潜移默化帮助幼儿提升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满足幼儿当前的兴趣与需要。
反思:
评价环节非常有价值,它能帮助幼儿对正在进行的主题有更全面的了解,也能让幼儿有机会表达自己的困惑。当然,这需要教师敏锐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宜的引导,或鼓励其他幼儿参与讨论。分享环节不仅能让幼儿分享经验,而且能激励幼儿进一步探索。从案例中教师、幼儿的不同反应来看,有的教师把评价环节看成一个简单的总结环节。尤其不合适的集体评价,对于需要进一步探究的幼儿来说,此时的评价活动是干扰,而且容易使幼儿养成不善于倾听的习惯,破坏幼儿继续探究的欲望。杜威曾批评道,“学校中的大多数活动,时间过于短暂,不容许把活动彻底展开,也不容许把一项活动引导到另一项活动,而这一点如果不改变,良好的反思思维习惯就不能得到发展。”为了让评价环节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需要倾听,以便及时发现幼儿有价值的观点和困惑,启发、引导幼儿对未完成或较肤浅地完成的活动作更深入的探索。
改进建议:
作为一线老师我们知道评价应基于教师对幼儿活动进程的把握。当多数幼儿在学习的过程出现问题时,教师们可以让孩子们停下来共同商讨、解决问题;为了让评价环节发挥应有的作用,教师需要倾听,以便及时发现幼儿有价值的观点和困惑,启发、引导幼儿对未完成或较肤浅地完成的活动作更深入的探索。那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何时需要评价?如何组织评价呢?
一、评价内容要以幼儿的发展需要为基础。
这就需要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倾听幼儿的谈话,观察幼儿的表现,从中发现他们对哪些内容感兴趣,判断他们的发展水平,从而确定评价引导的侧重点。
二、评价形式要丰富多样。
教师可根据活动特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调动幼儿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评价的目的是在了解幼儿发展现状的同时帮助他们整合、提炼相关经验,更好地促进他们的发展。总结以下几个评价形式:
1、毛遂自荐
采取分组评价,由各组推荐一名幼儿向全班介绍本组活动情况,最后由教师小结各组情况。
2、抛砖引玉
这种方法适应于公开课,当老师没有把握抓住孩子们时,可以将要评价的内容抛给下面的老师,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评价效果。
3、志同道合
开展小组互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各个小组活动情况的整体评价,以培养幼儿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鼓励幼儿互评。由于互评必须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教师应适当引导,如“哪些小朋友和你的方法一样”“你喜欢谁的方法”等,以便幼儿综合比较,互相学习。
4、松绑时间
如果把评价活动延伸到区角进行,就会发现评价不再匆忙,教师对幼儿的支持也会更有效。有的幼儿还没完成操作,教师不妨允许他们继续操作;对已经完成的幼儿,教师不妨鼓励幼儿互相交流,或提供展示作品的地方,或给那些已完成任务的幼儿布置新的任务,使他们不至于等待,等等。有了选择余地,幼儿就可以充分交流,而教师也可以更加从容地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状况,适时适宜地进行评价指导。
5、标新立异
活动中当部分幼儿的学习行为具有创新性、示范性,而其他幼儿已经历充分的自主探究时,教师可以请该幼儿简单介绍自己的成功经验,组织集体讨论和交流,发挥其优秀经验的教育价值;
三、适时评价,明确目的。
教师要明确以下问题:评价的目的是什么,安排在什么时间,以什么样的形式来组织,等等,应帮助幼儿提升哪方面的经验,准备在评价环节中让哪些或哪个幼儿展示,评价一定要把握好时机,切忌在幼儿操作兴趣浓厚的时候进行,否则就会出现幼儿不配合的现象。还有,评价时间不能过长,应在幼儿快失去耐心时结束。
让我们在集体教学活动中,要像司仪一般穿针引线,或提问,或鼓励,或耐心倾听,尽可能满足幼儿的表达欲望,理解与尊重不同幼儿的表达方式与习惯,发挥评价应有的价值,别在让它成为我们的败笔。
备注:此案例获市优秀教育案例二等奖
列入春晖幼儿园“十一·五”市级规划课题成果——案例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