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览正文

小泥人诞生记
发布人:张宗茜  发布时间:2014/04/14 08:59:54
 

小泥人诞生记

王  珺

【背景】

纯自然的泥巴,操作性强、可变性强、孩子们百玩不厌。在民间艺人进校园的活动中,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就是民间艺人黄建祥老人捏的小泥人。在以黄爷爷的互动中,孩子们提出了很多问题。诸如:这个小泥人是怎么做的?小泥人是不是用彩色的泥做的?爷爷你是怎么会捏小泥人的?谁教你的?地上的泥巴能不能做?……

孩子们对小泥人非常感兴趣,都积极的想尝试一番。为了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将幼儿关注的问题作为活动的内容展开了……

案例一:什么样的泥能做成小泥人?

片断一:

孩子们从家中、幼儿园周围收集了各种材料,如黄泥、花盆里的土、腌鸭蛋的红泥、沙、面粉、紫砂泥等。他们试着用各种材料捏泥人,有的幼儿说:“老师,沙捏不起来,一捏就散了。”有的幼儿说:“老师,这个泥巴里面有小石子,手疼。”有的幼儿说:“这个泥有个小疙瘩,捏不平……”孩子们通过尝试发现,没有杂质的黄泥、红泥、面粉、紫砂泥、油泥都能捏成小泥人。

(过程中,幼儿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材料,锻炼了收集材料的能力。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找出问题的答案。)

片断二:

在探究的过程中,有幼儿提出:“老师,我的泥太硬了,捏不动!”老师并没有直接将答案告诉幼儿,而是也试着捏一捏,以疑问的口气问幼儿:“是呀,那怎么办呢?”另一幼儿说:“加点水就软了。”有的幼儿在自己的泥里多加了一些水,急得大叫:“不好了!老师!水淌了!”有幼儿出谋划策:“快去拿抹布擦。”有幼儿说:“你水加的太多了,再加点干泥巴。”经过一番讨论、尝试,孩子们终于得出了结论:太硬的泥要加水,太稀的泥要加干泥,要反复揉,使劲摔打,才能和出软硬适中的泥。

(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教师没有急于将解决问题的方法直接告诉幼儿,而是“退位”处理,将其设置成问题,鼓励其他的右耳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与同伴一起共同解决问题,即获得了答案,又发展了幼儿的合作能力。)

案例二:小泥人为什么站不起来?

小朋友将捏好的小泥人摆放在展示架上,没想到许多小泥人都散了、倒了,有的头、胳膊、腿都掉了下来。大家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有的幼儿说:“刚才我捏的小泥人还是站着的,一下子就散了。”有的幼儿说:“要使劲捏就不会散了。”有的幼儿提议:“可以能胶带粘起来。”老师启发幼儿:“这个方法可以试一试。再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泥人站起来,又不会散呢?”“用胶带粘!”“在小泥人下面安个底座!”“用胶水粘,一干了就不会散了!”“弄个小棍子戳进去!”对于大家的建议,有的幼儿表示怀疑,有的幼儿说可以试一试。于是教师和幼儿共同找到了许多需要的材料,进行探究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试着让小泥人站起来,而且还不会散。有的幼儿发现用胶水、胶带粘的方法不可取;有的幼儿发现如果底座是平的,和摆在桌上一样不行,除非这个底座上有尖尖的东西;有的幼儿发现用牙签、小树枝将小泥人的四肢接起来很好,小泥人不会散;还有的幼儿发现在做小泥人时要注意比例问题……通过自己尝试,小朋友们都找到了成功的好办法。

(教师运用了开放式的提问,幼儿拓展思维。通过讨论→提出解决方法→验证方法→得到结论,几个环节,让幼儿自己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案例三:刚捏好的小泥人能上色吗?

幼儿把泥人捏成形后,有的幼儿开始迫不及待的拿起画笔为自己捏的小泥人着色了。这时有幼儿大声喊:“不能涂颜色!”准备涂色的幼儿反问:“为什么不能涂?”他不说话,沉默了片刻嘟囔着说:“反正就是不能涂!”渐渐的,两人之间的争论变成了集体的话题,大家围绕着“究竟能不能给刚捏好的小泥人上颜色”的话题展开了讨论。教师说:“你说能,他说不能,光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到底能不能上色,你们俩去试一试就知道了。”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得到结论:刚捏好的泥人能上色,但是浅色会脏,泥人就不漂亮了,所以最好等泥人干了以后再上色。

(孩子的争论打断了教师原有的设计思路,教师及时调整活动重点,把孩子一个小小的兴趣“焦点”拓展成为一个引导幼儿进行积极探究的过程。)

思考与分析:

幼儿的学习,并非只是成人教学的结果,常常也是幼儿主动获得经验的过程。探究不是成人的专利,幼儿也想并且也能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在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所关注的并不是幼儿探究的问题有多大的价值,他们的探究方法有多少科学性,探究结果是否有社会效益,我们真正关注的是幼儿是否有了探究的意识,是否参与了探究过程,是否获得了积极的体验。

幼儿具有独立的人格,享有与成年人同样的一切基本权益,因此,要真正理解与体会尊重二字的深刻含义就必须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关心、理解儿童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每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都是富有个性的独立个体,他们在发展速度上存在着快慢差异。教师要相信,只要给予幼儿充分的关注,每个幼儿均可以获得其相应的发展;只要接纳幼儿之间的个别差异,并加入孩子的探索过程,就能成为孩子的伙伴和向导。教师要善于捕捉来自孩子的信息,在教师的关注下,孩子的自发生成活动是层出不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生成活动都必须轰轰烈烈地推进和展开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去判断、筛选和提升,努力做到把最宝贵的、最有意义的东西给予我们的孩子。

教师就是一个倾听者、观察者。在倾听、观察中教师能捕捉到孩子瞬间即逝的现象和变化过程,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获得第一手材料;能发现幼儿谈论的热点话题,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热点。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这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飞跃与突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得法,就能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把自己完全当作一个幼儿,去感受、体验幼儿的思想、感情、认知,抓住教育的契机,教师及时的介入和引导,使探索深入下去,从而促进孩子的主动学习。教师还可以是一个合作者、研究者、学习者和欣赏者。结合时代特征,幼儿园课程中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教师与幼儿积极参与,共同探索。教师不再主导课堂话语权,而成为与幼儿共同活动的探索者。每一个孩子如同一本本书,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需要每位教师用心欣赏、研读,及时给予支持。教师只有摆正自己和幼儿的位置,以幼儿发展为本,才能真正走进幼儿的心灵,和他们一起探索世界的奥秘。

《纲要》中提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的、互动的,因此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中时也时常被幼儿的潜能所激动,也时常面临着来自幼儿的新挑战,面对这些突发状况,教师要在短暂的时间里作出反馈,这种能力并非与生俱来,更不能寄托于教师随心所欲的“灵机一动”。需要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认真研究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除此之外,还应具备广博的文化素养。注重平时的积累,做一名博学多识的教师。

备注:此文获市优秀教育案例一等奖

列入春晖幼儿园十一·市级规划课题成果——案例荟萃




   
站内搜索   网站地图   电子邮箱  
POWERED BY  V2020.00611.final md65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4
主办单位:南京市建邺区南湖春晖幼儿园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东升村57号() 电话:025-86400325 传真:
访问计数:
苏ICP备12059859号
快乐围棋
顽逗星早教
旋风跆拳道
旋转拉丁
智慧逻辑狗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