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 体验 探索发展
——让孩子在玩泥活动中自我发展
王 珺
每个人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儿时与同伴玩耍的情景常常萦绕在记忆中。玩是孩子的天性,而在现代幼儿的生活空间却被各种各样的电动玩具、遥控玩具充斥着,可是孩子们则更乐于玩水、玩沙、玩泥,在与自然的亲近中获得快乐。泥本身具有可塑性大、操作性强、富于变化的特点,幼儿通过玩泥能满足自己好奇、好动、好玩的心理需求。幼儿玩泥的过程就是他们更能充分接触自然,并从中体验快乐、进行探索、获得发展。
我班幼儿生性好动,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尤其对玩油泥的兴趣很浓。于是,结合本园节庆课程,将玩泥作为本学期的主要活动,为幼儿提供适当的材料,根据幼儿活动的兴趣,发展的需要,让幼儿有更多机会接触各种泥,同时感受自主创造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让自己的潜能获得最大可能的发挥!
一、让幼儿主动参与玩泥活动
幼儿是在活动中学习的,幼儿的活动是自主支配,还是受成人支配,会影响其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只能激发幼儿对玩泥活动的兴趣,才能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发展其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用心创设情景式环境
现场环境的设置,气氛的营造,能使幼儿 很快进入创作的状态中,并根据一定的主题展开积极的思考。因此,在玩泥过程中,对玩泥现场的环境设置是不容忽视的。如在修建马路中,我们在玩泥区周围挂满了各种交通工具的图片,堆放着各种玩具汽车、交通标记等,这样孩子们跟快进入修建马路的工程中。同时,还不断改变环境布置、活动方式、活动辅助材料等。
2、耐心培植孩子与泥巴的情感
现在的孩子和泥巴亲近的机会越来越少,走在路上,鞋子不小心沾上了泥浆,他们会马上擦掉,不小心摔了一跤,也会拼命拍掉衣物上的尘土。可见,泥在孩子的眼中是不屑一顾的。要让孩子玩泥,首先要让他们喜欢泥,走近泥。
3、精心设计每次活动的导语
用导语的目的在于能很快的打动幼儿的心弦,巧妙的将幼儿的注意力引入活动情景,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操作、探究的兴趣。
二、让幼儿在玩泥中获得快乐
玩泥活动符合幼儿的兴趣,能满足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调动幼儿内在的积极性,使他们获得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
1、体验发现的快乐
幼儿刚开始玩黄泥时,将水不停地倒入泥中,在不停地往湿泥中加入干泥,如此反复。直至将泥和得不干不湿为止,使幼儿在玩泥玩水的过程中感知泥与水的关系。在摔泥的过程中,泥点有时会溅得幼儿满头满脸,有的幼儿认为是泥太湿了;有的幼儿认为泥点肯定会溅在身上;也有的幼儿则会告诉大家他摔的泥不仅不会溅在身上,反而会粘起地上的泥。幼儿经过尝试最终发现:将泥摔打成干湿适度时,泥点确实不会溅到身上。在摔泥时,幼儿还发现泥会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呢!幼儿不仅在试图将泥摔打成各种各样形状的同时获得了发现的快乐,还用双手充分地感受着泥土的特点。
2、享受创作的快乐
幼儿玩陶泥时,有的用泥团塑造物体形象,如:小动物、房子、水果等:有的则学着老师的模样,用“泥条盘筑”的方法塑造花瓶、茶壶等形象,初步感受中国的民间艺术。他们学习搓泥条、盘泥条、用泥拍轻轻拍打、在已成型的泥胚上进行适当的修饰、点缀、做成了一个个简单二美丽、与众不同的小猪碗、小兔瓶、长鼻罐子等。看到自己的作品。心里美滋滋的,不仅与同伴相互欣赏着、称赞着,还常拉着爸爸妈妈来看,这可是他们自己做的呀!
3、感受成功的快乐
结合小班“好吃的水果”主题活动,我班幼儿还经常将自己用黄泥塑成的各种笨拙而可爱的水果,在这些泥胚上刷上颜色,画上水果的外形,送给小班弟弟妹妹。当提到弟弟妹妹一声声道谢与赞扬时,他们都高兴得笑了。幼儿还积极邀请父母与他们一同玩泥,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习用彩泥进行绘画。当他们拿着与父母共同制作的泥画,向大家介绍哪一点、哪一块是自己做的时,大家都为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他们知道这一点、这一块需要多少的时间与耐心才能做成啊!
三、让幼儿在玩泥中进行探究
1、提供材料,引发讨论
教师有意识地提供干的黄泥,和好却没有摔打过的黄泥、摔打过象油泥一样的黄泥,以及便于幼儿操作的小勺、乘有水的小罐等等物品放在活动区域。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涌过去:有的在玩干泥巴,有的在摔打已和好的泥,还有的幼儿在用黄泥塑造物体形象。幼儿在对泥进行简单操作后,我经常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感兴趣的一些万提进行讨论,如在玩过黄泥的活动后,有的幼儿说:“我看到有湿的泥,心想一定可以在干的泥中加水,我就去试,没想到水加得太多泥就变湿了,我就又加土。”有的幼儿说:“我玩的是湿泥,捏上去感觉有一点硬,我看到泥里面有小石头了,里面还有烂树叶。”有的幼儿说:“我玩的也是湿泥,它里面没有小石头和树叶,它就像油泥一样捏上去软软的。”有的幼儿说:“我摔的泥很讨厌,溅得我身上都是泥。”有的幼儿则说:“我摔的泥都粘在地上了,也溅到我身上了,可是后来它就不粘在地上了,反而粘起了地上的湿泥。”这样的讨论使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引发认识冲突,产生动手操作的欲望。
2、鼓励提问,共同解决
为了让幼儿主动地寻求答案,我一方面组织幼儿进行参观活动和动手操作活动,另一方面我鼓励孩子们将家中有关泥的图书、图片等资料带到幼儿园,如《十万个为什么》、《泥》、《自然科学》等,并利用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与幼儿共同阅读,从而使幼儿了解到有关泥的更广泛的知识,如蚯蚓与泥土的关系、泥土的种植作用、工业作用等等;还有的幼儿家长从网上查阅资料,幼儿从中了解到泥是由石头风化形成的等知识。他们还将自己下载的图片、文字资料提供给大家看,与同伴分享自己的所得。
四、让幼儿在玩泥中获得发展
玩泥活动是幼儿直接用双手操作泥,对泥这一具有可变形的材料进行塑造,制作处占有一定空间的、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艺术形象的活动。它对于培养幼儿主动观察比较、有意注意,以及耐心细致的习惯,对于发展幼儿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和实际操作能力,对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形成立体空间概念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拓展幼儿的认识经验
玩泥活动中,幼儿随着兴趣的不断提高,他们自身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开拓了视野。在参过博物馆过程中,幼儿竟能记住讲解员对泥土知识的简单介绍(泥土的名称、颜色、作用以及能种植植物的名称);在种植红豆的工程中,幼儿回忆起了将红豆种在泥土中会腐烂的种植经验,经过讨论、请教(他人、书本),找到了将红豆撒在泥土表层的种植方法;在多次和泥的过程种,幼儿感受到水量与泥土的关系┅所有的这些知识都是幼儿在自身兴趣的激发下积极获得的,是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探究的来的。
2、培养幼儿的探究态度
⑴ 尝试动手操作
在进行种植试验前,幼儿有些争议,有的认为既然不同植物适宜种植在不同土壤中,就应该找来不同的植物进行种植;有的幼儿认为只有种植一种植物才能比较出土质的好坏。于是他们尝试将红豆种植在不同的土壤中,希望通过观察红豆的生长情况对这些土壤进行比较。在土、沙、石的探索中,有的幼儿将它们放在手中捏一捏、按一按、看一看、闻一闻进行比较,有的幼儿尝试将它们从高处往下落;有的幼儿尝试用嘴吹干湿泥┅┅幼儿敢于尝试用各种方法解难答疑。
⑵ 主动观察比较
在玩泥活动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兴趣提出观察内容。如:他们提出要观察红豆在不同土壤中的种植以及生长情况,并能每天坚持去观察,同时他们还进行仔细的比较,逐步养成有意观察的习惯。在土、沙、石的探索活动中,幼儿不仅提取已有经验并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他们还以自己能理解的绘画方式直接客观地记录自己的探究结果。
3、发展幼儿的泥工技能
泥艺活动(和泥、摔泥、塑泥等)的本身,对于训练幼儿视觉、触觉、动觉之间的配合,对于发展幼儿手部小肌肉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玩泥活动中,幼儿不仅进一步巩固了玩泥的技能(分泥、切泥、搓泥、团圆、压扁、包插等),还学会了简单的制陶的方法(泥条盘筑、拍泥、抹平等)。在塑泥和制陶的过程中,幼儿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塑造物体形象,并进行简单的修饰,如在花瓶光滑的表面上添加小猪的嘴巴、鼻子、耳朵、尾巴等,使自己的花瓶变得与众不同,从而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此外,幼儿在玩泥中还获得了更多的发展,如:他们常常俩俩合作,商量好谁画这一块,谁画那一块;在玩陶泥时,他们知道要用整泥去粘碎泥,不能浪费;当工具数量少不够用时,他们会相互谦让、轮流使用;每次活动结束时,大家都争先恐后地收拾物品;在相互欣赏作品时,他们都给予同伴以表扬、鼓励,并爱惜同伴的作品……
此论文获省三等奖
编入春晖幼儿园十一·五”市级规划课题成果——论文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