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览正文

在反思中创造更有质量的教学活动
————从《小熊想长高》的案例看活动目标和过程的设计与调整
发布人:张宗茜  发布时间:2014/04/14 16:13:14
 

在反思中创造更有质量的教学活动

——从《小熊想长高》的案例看活动目标和过程的设计与调整

柳  杨  王  珺

教材内容:

小熊非常想长高。他常常问妈妈:“我什么时候会长高啊?”妈妈带小熊来到一棵小树下帮他量了量身高,并用白石灰在小树上做了一个标记,妈妈对小熊说:“现在你是这么高,以后你会越长越高的。”小熊每天都去比一比,可一点也没有长高。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小熊的衣服显得短了,妈妈把小熊的衣服加长了一段。小熊的鞋子显得小了,妈妈给他做了一双大鞋子。过了很多天,小熊又跑到小树那里比了比,吓了一大跳,说:“啊,我怎么越长越矮了?”小熊哭着跑回来:“妈妈,妈妈,我怎么越长越矮呀。”小熊和妈妈一起来到小树那儿,妈妈一看,也愣住了:“咦,这是怎么回事呀?”

选材目的: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故事里的小熊渴望长高、长大的情感多像我们的小朋友呀。对每个孩子来说,每天都在经历着成长,但这些细微的变化通常是孩子觉察不到的。所以我们在园本“升班节”主题活动中设计了《小熊想长高》这一语言活动,想让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感受自己的成长。

第一次活动设计和实践分析

一、活动目标

1、能理解故事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对成长的感受。

2、通过讨论知道正确的测量身高方法。

二、活动过程

1、交流已有经验,引出故事。

提问:“你们测量过身高吗?是怎么量的?有一只小熊他也想知道自己长高了没有,结果怎样呢?听完故事就知道了。”

2、欣赏故事《小熊想长高》

提问:“妈妈带小熊在什么做了个记号?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3、完整欣赏故事《小熊想长高》

⑴ 出示挂图,教师再次讲述故事。

⑵ 提问:“小熊真的越长越矮吗?为什么?”

4、交流讨论正确的测量方法。

提问:“如果你是小熊妈妈,你会用什么方法帮助小熊呢?”

5、交流成长的感受。

提问:“用这些方法小熊一定能知道自己长高了,你们长高了吗?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知道自己在长大,你们感觉高兴吗?为什么?”

三、活动效果

教材的难点是:一方面通过衣物的变化表明小熊在长高;另一方面,在与小树的对比中小熊却是越长越矮。在解决这个难点上我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幼儿谈谈自己测量身高的经验,然后将自己的经验与故事的情节相对应,理解故事内容,得出“小熊在长高”结论,再引发幼儿关于成长的体验。

凭经验我认为孩子会很快理解故事情节,但在活动中,孩子的回答让我哭笑不得,有的幼儿说“是因为小熊长胖了”。有的幼儿认为小熊没长高,因为他不吃饭、不锻炼、挑食等。出现这样的情况可能是因为刚上中班的幼儿,他们的思维认知水平与小班下学期幼儿的水平相当,因此情节中的隐性因素,幼儿不能直观的理解和感受,这也反应出我对不同年龄班幼儿在各方面的发展水平把握的不够准确。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学习这个故事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并非是幼儿不能接受的。关键是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如何把握教材本身,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教育价值。由此,我产生了重新确立活动目标的想法。

第二次活动设计和实践分析

一、活动目标

1、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和情节。

2、懂得小树和小熊一样,也会生长变化。

二、活动过程

1、谈话讨论,引出故事

提问:( 幼儿试穿小时候的衣物)这些衣服还能穿吗?为什么?长高了,就更像哥哥姐姐了,所以有一只小熊也想长高呢,让我们一起来听个故事。

2、欣赏故事

提问:妈妈带小熊在什么做了个记号?想一想,小熊真的越长越矮了吗?

3、完整欣赏故事

⑴ 教师配合挂图再次讲述故事。

⑵ 提问:“小熊到底长高了没有?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小熊长高的?

⑶ 小结:小熊长高了,但小树也在长高,小树长得比小熊快,所以,那标

记就变的比小熊高了。

4、讨论

提问:在我们的周围,还有什么也会长大或是会变化呢?

三、活动效果

在过程中,幼儿说着自己真切的感受:邻居家的小妹妹原来要人抱,现在自己会走路了;自己原来坐的是矮椅子,现在坐高椅子了。带来的花原来开的很美,现在凋谢了……通过活动,幼儿感受到自己、周围事物的变化,对成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如何测量身高”上。两次活动设计从目标到过程大相径庭,这也反映出教师设计思路的变化。

我的感悟

一、教学前的反思应侧重于教育活动的目标和价值的判断。

教师在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活动时都要不断思考:开展本次活动对推动幼儿当前有效发展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它包括: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选择这个教材?开展这个活动能解决什么问题,达到什么目标?可以选用哪些关键的素材和资源更好地达成活动目标等。

活动一将目标定位在“正确测量”上,这对刚升入中班的幼儿来说目标显然是定高了,经过修改后的活动二将目标定位在“感受自己的成长,学会发现周围事物的变化”上,这样的落脚点充分挖掘了故事中的关键点,这样的视角更有助于幼儿良好心智的形成。

二、教学前的反思要关注于幼儿的经验。

《纲要》指出:教材既要满足孩子的即时需要,同时有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因此,在教学前我们必须对幼儿的经验进行充分的思考:幼儿已经有了哪些经验?适合本班幼儿最近发展区的、最具挑战性的经验是什么?幼儿的经验怎样才能得到充分的交流展示、梳理提升和迁移和运用?

在活动一,教师只关注幼儿的测量经验,对解决整个难点没有太大帮助。而活动二,教师通过让幼儿试穿小时候的衣服,让他们真切地感受自己的成长,同时积累关于成长的经验,再将已有经验迁移到故事中来。

三、教学中的反思要抓住幼儿的反应进行瞬间的调整。

教学中的反思是一种难度较高的瞬间反思,是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它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及时主动地根据幼儿的表现调整活动的方案和教育的策略。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育现场幼儿生成的或突发事件,及时进行价值判断,调整预设计划,灵活地反馈对应。

此外,教师应根据问题的反应进行瞬间的思考与调整。问题是影响教育活动质量的关键。当幼儿对教师的问题不感兴趣、不知所云、答非所问,或者答案总是处于同一层面,同一角度时,活动就会出现“冷场”。这是教师就要即刻反思,调整自己的问题,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活动一中,教师提问幼儿“小熊真的越长越矮吗?为什么?”幼儿的回答异口同声“没有”。这时,教师不急于告诉幼儿答案,而是引导幼儿观察画面,捕捉画面中的信息。采用这样的策略,幼儿得出结论:小熊在长高。

四、教学后的反思侧重分析即时调整或活动后还需调整之处。

教师在活动之后要问问自己:今天活动中我那些地方做过调整了?为什么要调整?效果怎样?怎样调整地更好?

从一个教学活动方案初步形成到真正付诸于实践,我们常常会一次次的否定、一次次的修改。其实这样一个不断否定、不断修改的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通过这样的反思,它让我们更关注幼儿的经验、更认真地研读教材,更准确地把握活动的目标、重点和难点,从而创造出更有质量的教学活动。

此论文获省二等奖

编入春晖幼儿园十一·五”市级规划课题成果——论文荟萃




   
站内搜索   网站地图   电子邮箱  
POWERED BY  V2020.00611.final md65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4
主办单位:南京市建邺区南湖春晖幼儿园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东升村57号() 电话:025-86400325 传真:
访问计数:
苏ICP备12059859号
快乐围棋
顽逗星早教
旋风跆拳道
旋转拉丁
智慧逻辑狗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