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和你不一样
柳 杨
【背景】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天天面对着一群天真无瑕的孩子,每天都在实施着各种教育行为,也努力地为幼儿提供自认为最有必要的教育。但当你正在为精心准备的活动方案付诸实施,突然有孩子提出“我早就知道了”而打破了你的原计划时,当孩子对你安排的活动说“不”时,当孩子打破你好不容易建立的“常规”时,教师作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评价者,是跟随计划还是跟随孩子?是顺从孩子的要求还是置之不理?当群体安排与个体需要发生冲突时,你又怎样应对?是否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努力做到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是否依据幼儿已有的经验和学习的兴趣与特点,灵活、综合地组织和安排各方面的教育内容,适时地调整计划,有效、巧妙地解决个体与群体的冲突,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呢?也许这个案例能给你我带来些许思考。
【案例】
“请你像我这样做,我就像你这样做……”这个简单的模仿游戏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就会玩,直到现在我成为了一名幼儿园教师,也常常组织孩子们玩这个游戏,还会根据孩子们的兴趣不断调整语速和语调,常常把孩子们逗得哈哈大笑,自认为其乐无穷。可就在今天,玩这个游戏时让我经历些意外。
吃饭前,我正带着孩子们玩这个游戏,小雨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不想像你那样做。”我一听愣住了,马上停下来问“为什么?”小雨摇摇头说:“就是不想,我就是不想和老师做一样的动作。”所有的孩子也停下来看着我。还有的孩子说:“老师说怎么玩就怎么玩,这是游戏规则。”(这个“老师说怎么玩就怎么玩”的孩子,他已经完全把教师的权威地位内化了,觉得顺从是理所当然的事。这是让我最为震惊的。在孩子快乐的背后是他们对成人的顺从和对自己需要的压制!是成人文化对儿童文化的压制!我应该尊重孩子的需要并且想办法满足孩子。我想:什么是游戏规则,就是和孩子在玩游戏时通过商量得出的大家共同遵守的东西。既然孩子有这样的需要,为什么游戏规则就不能改变一下呢?)
于是,我笑着摸着他的头说:“这个想法有点特别,这样,我们听听别人的意见,行吗?”“好!”(儿童文化是儿童自己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形成的儿童之间相互认可的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行为方式和相互认可的游戏规则。让大班幼儿自己商定游戏规则是尊重儿童文化的一种体现。通过自主商定可以让幼儿形成他们这一群体认可的行为价值观。而且,在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领域的目标中,大班幼儿应该具有协商规则的意识和能力。作为教师应该给幼儿提供这样的发展机会。教师给孩子以平等、公平、合理的受教育环境。把对孩子的要求在一个平等融洽的环境中提出与孩子们共同讨论。这种方法充分的调动了孩子们的自主性,使常规教育由传统的“要孩子们怎么做”转化成孩子们自主地“我要怎么做”。)
“那怎么变呢?”问题一抛出,下面的小朋友愣住了,可不一会就三三两两的在一起交头接耳,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我笑着说:“你们想好了吗?谁来说说。”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我们要和老师做的不一样。”“噢,那现在这个游戏应该怎么玩呢?”孩子又活跃起来,“不说话,只做动作。”亮亮说。“那不成哑巴了吗?”坤坤立即反驳。“对,玩游戏就是要说话的。”淇淇附和道。坤坤坐下不说话了。阿杰帮忙地说:“哪讲的呀,我们玩的木头人就是比哪个不说话的时间长。”“对,”看到有人帮助,坤坤似乎来了精神,“看图书就不能讲话,到剧场当小观众也不能说话。”“是不能大声说话……”(听到孩子之间这样的争论,我感觉已经跑题了,作为教师这时应给孩子一定的引导。)于是,我把手放在嘴边,待班上的孩子安静下来后用平和的声调说:“那是说话还是不说话呢?”“说话——”,大多数孩子拉长了声音说。“好吧,那应该说些什么呢?原来的词是‘请你跟我这样做,我就跟你这样做’,现在你们的动作和我的不一样了,应该怎样改呢?” 小雨说:“我就和你不一样。”“同意吗?”“同意。”
游戏重新开始,孩子们都特别认真,我每做一个动作,他们都仔细的看,然后作出不同的动作。一开始,有的孩子反应不过来,需要想一下,犹豫一会儿才能做出动作,我就慢一点,让他们有反映的时间。玩了几次之后,孩子们的反应速度明显快了,有的还乐得手舞足蹈。游戏结束后,孩子们仍十分兴奋,都围着我说:“老师,这种玩法真有趣。”
【评析与反思】
通过一个游戏玩法的变化却能给孩子带来这么多的快乐,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我看到今天这样的变化比以往单纯的模仿更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能带动每个孩子都积极参与到游戏当中,而且也锻炼了他们的反应能力,使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今天的活动,也让我获得了很多:
1、关于教师与儿童地位的平等性思考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大国。在这样的文化熏陶下,孩子慢慢地被这种文化浸染。他们已经慢慢开始自觉的遵守这种“倾斜性”的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就像案例中一个幼儿说:“老师说怎么玩就怎么玩”,他把教师当作权威,把教师决定一切当作理所当然。因为,在家庭中,家长拥有话语权,在幼儿园里,教师拥有话语权,儿童往往是服从者,执行者,却失去了他们本该有的权利和文化。成人在社会中占据了不容分辩的主导地位, 儿童自然就成为压制与管束的对象。而儿童也就慢慢习得了这样一种文化,在这种特定文化关照之下行为。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不断深入学习,作为整天与幼儿接触时间最多的幼儿教师,应该成为改变这种关系的先驱者,使师幼在地位上处于一种平等的状态。学着去尊重每个儿童,不要轻易反对或忽视孩子的意愿和想法,慢慢促进幼儿“发出质疑”的声音,从而营造一个民主的教育环境乃至社会环境。
2、关于商讨游戏规则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思考
学前期的儿童总是喜欢以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为中心来思考问题,不能转换视角来看待周围的事物,思维带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色彩,表现为强烈的“自我中心化”。游戏的规则帮助幼儿摆脱自我中心,向社会合作发展。在游戏中,游戏的规则是从大家的角度、从众人的利益出发而制定的,每个游戏的规则是每个幼儿必须遵守的,排除了个人化倾向。游戏对幼儿的诱惑,会使他们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且对游戏规则的遵守将打破幼儿思维的自我化定势,使幼儿学会从他人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同其他幼儿和睦相处,促进幼儿的“去中心化”,提高幼儿自身的社会化发展水平。这样,幼儿在与同伴游戏中掌握了规则,从而形成人际协调的合作关系。在这个案例中,我们通过共同协商制定出孩子们想要的游戏规则。由于规则是幼儿理解的并亲自参与制定的,所以,孩子们愿意去接受它,愿意去遵守它。而且通过这种协商、讨论,让孩子们学会用商讨的方法去解决其他活动中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通过讨论,让幼儿明白,这一“问题”若不解决,将会影响到活动的正常开展;而解决“问题”的办法,便是共同商讨相应的活动规则。作为大班教师,我们时常抱怨:孩子怎么怎么调皮,怎么怎么不遵守规则……我们是否想过在班级或园所所规定的常规是否合理,这些常规的制定是否真正发挥了其实效。是否站在尊重幼儿?教师只是以“领导者”“指挥者”的身份出现一味地提出要求,让幼儿照着去做,而很少考虑其是否合理。游戏活动既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同时也是教师所组织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而,游戏活动规则的制订应该是由教师和幼儿来共同完成,偏废某一方都是不妥的。采用这种方法形成的活动规则,不仅能让幼儿深刻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增强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关于规则和创造之间的思考
人们认为,一谈规则就会没有创造性,事实上,在游戏中,儿童对规则的认识是儿童创造性发挥的前提;它在某种程度上为幼儿创造性的发挥提供契机。一方面,幼儿可以通过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在某种情况下变通游戏的规则,拥有意外的收获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规则是人创造和规定的,规则的不同,决定了游戏的“玩法”,决定了游戏的多样性,游戏多样性的形成时期便是幼儿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契机。
4、关于贯彻纲要理念的思考
《纲要》要求,教师要能关注到每一个幼儿的发展,给予每个幼儿以适宜的支持和引导。教师的时间不再过多地用在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而应用在参与幼儿的活动过程,与幼儿互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要练就一双像鹰一样的眼睛。这双眼睛不应该只盯着是否完成了教育内容,幼儿学到了多少知识和技能,而且还应关注孩子的不同需要。教师应根据孩子的不同兴趣和不同需求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发展他们富有个性的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引导。作为教师,还要知道在活动过程中何时介入讨论,何时协助解决疑难,何时将孩子的表达方式总结出来,成为孩子成长的有力支持者、引导者。
我很感谢小雨的那句话,正因为有了不一样的声音,才会有今天活动的精彩。正因为有了不同的见解,才会有今天这么多的收获。
此文获市优秀教育案例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