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 退 之 间
谢维东
【案例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是一对矛盾的综合体。两者间存在着相互制约、自动调节的动态平衡关系。教师教的越多越满,幼儿的学必然越被动,在这种状态下,幼儿的学习的空间从何而来?反之,如果教师退一步,被动一点,幼儿则进一步,主动一些。《纲要》中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让幼儿能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进行自己的探索活动,通过与环境的交互而得到发展,获得生动、具体的科学经验,增进对大自然的亲近感。结合我园的园本课程,我们中班年级组开展了《我的发现》的主题活动,为了丰富幼儿对“春天”的发现,我们开展了一次 “春天里的秘密” 亲子摄影活动,让幼儿在踏青观察中发现春天的秘密,并用照相机记录下来。
【案例描述】
描述 ㈠
在植物园的一条小河里,龙龙和爸爸发现了许多小蝌蚪,他兴奋地喊着:“老师,快来看呀,这里有好多好多的小蝌蚪!”龙龙的叫声立即引来了小伙伴们的注意,一起跑了过来。“哈哈,这些小蝌蚪真像黑色的小精灵,多可爱啊!”越越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开心地大叫起来。“咦,它的脑袋好大哦,可是尾巴怎么这么细?”“是呀,是呀,一点都不好看”这时,龙龙爸爸从河里捞出一只小蝌蚪说:“小朋友,这小蝌蚪身上好滑呀!”“让我摸摸,让我摸摸,呀,它怎么会变成小青蛙的呢?”“那要多久才会变成小青蛙呢?”“不对,不对,它会变成癞蛤蟆的!”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议论开了。在议论声中孩子们提出了许多许多的疑问。龙龙跑到我面前,拉着我的手问:“老师,蝌蚪是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变成青蛙呀?这些蝌蚪长大后是青蛙还是癞蛤蟆呀?” 我想了想,决定把问题重新抛给了孩子们:“这些答案,老师希望你们自己去寻找,寻找的方式很多,可以上网查找,也可以到书店去,不过别忘了把答案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告诉大家。我们比一比,谁解决的问题多,好不好?”孩子们兴奋的说:“好!我们比一比!”
分析:活动中孩子们有许多的疑问,教师不是直接就告诉孩子们答案,而是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变“填鸭式”的被动学习为孩子的主动学习。
描述 ㈡
1、冉冉让爸爸在网上搜索了许多关于小蝌蚪成长的知识和图片。
2、侯宝收集了许多关于小蝌蚪与青蛙生长环境的资料。
3、桃子带来了一个金鱼缸,里面养了很多的小蝌蚪,放在自然角,我们就可以观察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分析:孩子们发动自己的家长一起搜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自由而不受限制。孩子们自己搜集资料的过程也得与家长交流和探讨知识的过程,家长参与活动,幼儿获得支持感、亲情感和安全感,让他们感受到了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和得到别人赞许的快乐。同时,通过孩子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探究的知识也更加广泛和深入,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描述 ㈢
孩子们经常去看看小蝌蚪有没有变化,平时没事也要从自然角绕一趟。在孩子们的悉心照料下,小蝌蚪慢慢长大了,真的长出了两条小腿。又过几天,小蝌蚪又长出两条腿,尾巴也在渐渐缩短,孩子们太兴奋了,他们渴望看到的小蝌蚪要变成小青蛙了。琪琪说:“小青蛙一定是绿绿的,滑滑的。”长着四条腿的小蝌蚪越长越大,黑黑的身体也在变,变得灰灰的。“小青蛙小时候是灰灰的。”琪琪看着小蝌蚪说。“咦,小青蛙背上怎么长出了小疙瘩。”小米的话招来了许多的小朋友。“是呀,小青蛙为什么不是绿色的呢?”洋洋也很奇怪。“这不是小青蛙,这个东西太丑了。”乐乐说。“我想这个可能就是癞蛤蟆吧。”龙龙自言自语道。孩子们一起跑来问我:“老师,龙龙带来的小蝌蚪长大后是不是青蛙呀?龙龙说它们是癞蛤蟆。” “小蝌蚪长大了为什么不是小青蛙呢?”我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带来的资料吧?”原来,那个灰灰的,背上长着小疙瘩的动物叫蛤蟆,也叫蟾蜍,喜欢吃害虫。青蛙和蛤蟆小时侯都叫小蝌蚪,只是蛤蟆小蝌蚪喜欢一群一群游来游去,出生的比较早,在春天就出生了;青蛙小蝌蚪喜欢单独行动,出生比较晚,要到夏天才出生。大家可别小瞧蛤蟆,它也是捉害虫的能手哦!”“哇!蛤蟆好厉害呀!那我以后也要喜欢它了!”孩子们高兴的嚷着!
分析:“青蛙的演变过程” 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好像孩子们在小班时期就应该知道的常识,可在他们眼中,演变的过程却是那么的有趣和新奇。中班的孩子生性好奇,爱探究,充满了自己的疑问,对于周围的事物,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孩子们围绕一个问题讨论时,他们的思维活跃,他们会动用所有的智慧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
描述 ㈣
创造性游戏中,老师让小舞台的孩子们演个新节目,吸引“观众”来看节目。越越想了想说:“我们表演《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吧。”她的提议取得了大家的认同和兴趣。于是,大家都开始忙碌了。分角色的分角色,还有的去邀请“娃娃家”到小舞台看节目的,桃子则请我把以前听的《小蝌蚪找妈妈》故事磁带借给他们。演出开始,几个孩子按故事情节专心的表演着,时不时有个“总导演”指出演出中出现的问题,并在她的“指导”下一一解决。当然,故事的大结局是小蝌蚪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蛤蟆妈妈!
分析:在观察小蝌蚪的生长观过程及了解了小蝌蚪的一些环境的知识经验后,孩子们能将自己的知识转化在游戏中,进行知识的迁移。可见,孩子们积累了移动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他们已经会按照自己的逻辑、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生活、认识世界了。而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孩子之间能共同探讨、商量,互相合作,他们的情感、社会性的功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案例反思】
1、给孩子们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支持,引导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
孩子是一个有能力的学习者,更是一个有能力的探索者!孩子有自己分析事物的逻辑,有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教师在活动中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活动,去探索,在自由的探索和尝试中进行对话。在以上案例中,孩子有疑问,有争执,但教师选择了往后退,而让孩子走在前,多留给孩子一些思考、探索的空间,得以进行自主的学习。正是因为这样,形成了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在互相合作、互相尊重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尝试。这样既充满了童真和情趣,又充满了互助和竞争,同时感受到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着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时的亲密无间。
2、捕捉兴趣点,充分挖掘活动的内涵,教师是幼儿探索的合作者、指路者。
孩子天生爱探索,对许多事物感兴趣,爱提许多奇怪的问题,在这许多的孩子所感兴趣的事物和想探索的问题中,隐含着许多教育所要达成的价值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孩子言行举止中流露出来的富含学习价值的信息,把握核心目标,支持、帮助、促进孩子充分的学习和发展。就像《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握时机,积极引导;活动中形成一种合作探究式的互动关系。”孩子对小蝌蚪提出了许多的疑问,习惯性的把问题抛给了老师,但老师接过孩子的球后,并没有直接“投篮”,而是又再一次抛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搜索资料。在这个互相抛球的过程中,让整个探究活动又上了一个台阶,让孩子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从而在活动中,老师要在与孩子共同分享中激励他们探索,做出适宜的、及时的反映,提供适时、适当的隐性指导,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调节与表现自己的情绪,帮助他们提升经验,做孩子活动的合作者、指路者。
3、家园合作,共同推动孩子的探索。
《纲要》中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在案例中,关于小蝌蚪的知识资料都是孩子在家和父母一起收集的,并展开过讨论的。因此,孩子对探索的内容兴趣浓厚,会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索,会对探索活动进行深入,摩擦出新的探索主题,特别有一分满足感和成功感,也使家长对教育幼儿的问题有一个全新发理解。真正体会到,在探索活动中,教师、家长、幼儿是一个真正的合作团体,在互动与合作中推动幼儿探索活动的深入。在三者共同构建世界里:幼儿在幼儿园获得的经验可以在家中得到延续和发展;幼儿在家庭中获得的知识能够在幼儿园得到运用和提升。因此,在探索活动中,教师要树立“大教育观”让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合作中发挥各自的优势。
此文获市优秀教育案例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