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指 引 学
——大班音乐活动《猫儿和饼》案例
马圣婷
背景说明
《十一只猫开饼店》是孩子们十分喜欢的一个绘本故事,绘本中用生动的画面描绘了十一只猫做土豆饼的情节,于是就有了根据这一绘本设计音乐活动的初步构想, 又因为幼儿对体育游戏充满兴趣,于是我设计了一节音乐活动与体育游戏相结合的活动。但是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存在一些问题,于是我根据实施情况做出了一系列调整。
第一次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第一次的活动中,A段部分幼儿要尝试创编动作,要记忆动作的顺序,同时还要学会两两合作表演,这些对幼儿来说负担都比较重,导致每一个步骤幼儿都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完成;幼儿在两两合作的过程中,由于会碰到对方的身体,幼儿表现出了难以控制的兴奋;B段音乐中教师只让幼儿欣赏了一遍音乐便引导幼儿尝试游戏,而使幼儿在做游戏时只关注游戏本身而忽略了音乐性,将音乐只做为了一个游戏的背景;游戏的设计本身就缺乏音乐的节奏性,音乐信号的提示也不是很明显。
[分析]从整个过程来看,这个活动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内容太多,难点太多,
教师高估了孩子的能力,孩子的学习负担较重,很多的细节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所以孩子一环一环的学习不透,就形成了炒冷饭的局面。现将过程做以下调整。
调整一:将此活动分为两课时,将A段中的创编部分放入第一课时,A段的主要内容定位为学习两两合作;将活动设计再细化,分步骤细化教学,分散幼儿的兴奋点,让幼儿在一次次的有效练习中学会两两合作。
调整二:将B段环节作为活动的难点,根据音乐性调整故事情节,让幼儿多次分段、完整的欣赏音乐,使幼儿融入到音乐之中,并学习在音乐中寻找游戏中的音乐信号匹配故事情节,能听着音乐玩游戏。
调整三:调整游戏玩法,根据音乐信号配以游戏情节,将音乐情节分为猫大厨来了,猫大厨贴饼了,饼开始跑了。另外,教师还给音乐加上儿歌,帮助幼儿掌握音乐节奏。
调整四:根据以上调整我们将目标上做了一些调整,将第一条目标改为:感受《森林铁匠》A段音乐的欢快、有趣,B段音乐的紧张、刺激的情绪。将第二条目标改为:借助情境语言,创编出猫和土豆合作对应的动作;迁移已有体育游戏经验,听音乐的变化学习做饼、贴饼的音乐游戏。
做了以上的调整后,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的活动。
第二次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调整后的第二次活动与第一次活动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但还是存在着内容多,难点多,游戏需在教师的提示及帮助下才能完成的问题。故事讲述过于繁琐,讲述的时间有点长,内容较多;创编的儿歌节奏有点快,念儿歌做动作时,幼儿动作跟不上音乐的节奏;幼儿在最后的造型时始终找不准音乐,每次都是音乐已结束才变造型,而且幼儿游戏时就不知道听音乐,始终处在高度紧张与兴奋状态,音乐依然只是作为了游戏的背景。
【分析】
调整一:简练儿歌故事。编排的儿歌故事有点啰嗦,不利于孩子记忆,所以在活动过程中,儿歌的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出来。音乐游戏里的故事要简明扼要突出情节即可,不需要其他内容,会分散幼儿的注意力。
调整二:原先的儿歌节奏太快,不适合幼儿掌握。故我将儿歌节奏改为:一个八拍念一句,这样的修改既符合音乐节奏又符合游戏的需要。
调整三:将音乐游戏的玩法做了一个调整, “切西瓜”的玩法更能让幼儿听着音乐的节奏来玩游戏,并且能很准确的记住最后一拍。
修改后的教案:
活动名称:猫儿和饼
(一)活动目标:
1、感受《森林铁匠》A段音乐的欢快、有趣,B段音乐的紧张、刺激的情绪。
2、借助情境语言,创编出猫和土豆合作对应的动作;迁移已有体育游戏经验,听音乐的变化学习做饼、贴饼的音乐游戏。
3、体验与同伴一起合作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游戏音乐(森林铁匠),CD机
2、猫厨师的围裙(大和小各一件)
3、玩过体育游戏 “切西瓜”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复习歌曲《小小音乐家》
要求:1、幼儿能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2、幼儿能默唱副歌部分,并能拍出节奏。
师:师:今天三位小小音乐家也来到了我们这里,他们是哪三位音乐家呢?(小猫、小鸡和小狗)让我们用歌声唱出来吧。
小猫不仅是个小小音乐家,他还是一位能干的猫厨师呢,他还会做(土豆饼)。二、基本部分:
1、欣赏A段音乐,复习单人及两人合作做饼的动作。
(1)、复习小猫做饼的动作。
师:猫厨师们,还记得我们上次听着音乐做土豆饼的事吗?做土豆饼要做哪几件事呢?请你用动作来告诉我(洗、碾、撒、拍),我们一起来听音乐做土豆饼吧。
(2)、幼儿分别扮演猫和饼,合作游戏。
师:这次我们请来一群真的猫来做土豆饼,请找个朋友,互相商量一下,一个当猫厨师,一个做小土豆,找个空地方我们一起来玩一玩。
(3)、师扮猫大厨,幼儿扮土豆。
师:现在,我来当猫大厨,你们都是我的小土豆,我要把你们都做成土豆饼,小土豆们看清我的动作,想想你们该怎么做。
2、完整欣赏B段音乐,学习B段贴饼游戏。
(1)、完整欣赏。
师:土豆饼做好了,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一起来听一段音乐,听听看音乐里告诉了我们什么?
土豆饼做好了,猫大厨把土豆饼都贴近了炉子了,对着它们边说边烤了起来,烤,烤,烤土豆饼,我烤的土豆饼香又香,烤,烤,烤土豆饼,我烤的土豆饼脆又脆,烤,烤,烤土豆饼,我烤的土豆饼香又香,烤,烤,烤土豆饼,我的土豆饼烤熟了!哎呀,有两块烤熟的土豆饼掉了,它们迅速的围着炉子跑了起来,都争着第一个跑回自己的炉子。谁先跑回来,谁就是下一位猫大厨。
(2)、再次欣赏。
师:听出来了吗?哪段音乐是猫大厨把饼贴进炉子里了,哪段是猫大厨开始烤饼了,哪段是饼熟了、跑了。
(3)、创编猫大厨贴饼的动作。
(4)、欣赏B段猫大厨贴饼音乐。(3遍)
师:猫大厨是什么时候开始贴饼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念儿歌:烤,烤,烤土豆饼,我烤的土豆饼香又香,烤,烤,烤土豆饼,我烤的土豆饼脆又脆,烤,烤,烤土豆饼,我烤的土豆饼香又香,烤,烤,烤土豆饼,我的土豆饼烤熟了!
师:我们一起用小火来烤烤土豆饼?
师:现在我们一起用大火来烤烤土豆饼吧!大火烤时我们的速度就要怎么样?
(5)、教师示范烤饼游戏。
师:看,猫大厨来了,看看我是怎么烤饼的,你们也要和我一起念起儿歌哦,我用小火烤。
师:这两块土豆饼烤熟了,掉了下来,他们要向相反的方向快快的跑回到自己的炉子边。谁跑的快,谁就能在下一次当上猫大厨。
(6)、请幼儿当猫大厨,尝试贴饼。
师:我们一起来玩贴饼游戏。(练习B段)
3、完整游戏:
(1)请一名幼儿扮猫厨师,其余幼儿扮土豆,完整游戏。
(2)共同讨论游戏规则。
(3)交换角色再次游戏。
三、结束部分
向客人老师展示做好的土豆饼,带着做好的土豆饼离场。
反思:
有人说:好课是“磨”出来的,我想是很有道理的。我不敢说我的最后一次活动是多么的完美,但我的确是在这不断的磨练中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有了很多的感悟。
(一)“磨”出教师吃透教材之“深度”
教材是教师呈现教学艺术的依据。虽说“教材无非是一个例子”,但不同的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有着深浅之别。有时教师有教学过程中总感觉抓不住重难点。而磨课的过程首先就是对教材理解的辩论,也让授课者在一次次的磨课中找到教材的教育价值,即你到底想要孩子学到什么,掌握什么,你的重难点是什么?你将用怎样的途径去完成你的重难点。
在之前的设计活动和教学活动时我往往就忽视了一些很重要的问题:
1、音乐游戏要强调听音乐做游戏,重视幼儿对音乐的理解。
2、我们还要应提倡低结构化的音乐教育,不给孩子太多的负担,让他们在感受音乐的同时高兴的游戏。
3、音乐游戏中应该是一种轻松愉快的活动,活动中要有规则但对幼儿不能有太多的约束,应放开让幼儿大胆游戏,应尊重幼儿的个性表现,尊重幼儿对音乐的独特理解。
可喜的是,我在一遍遍的试教修改中,终于认识到了这些问题,活动设计得到了及时的改正,教学中的困难也得到了解决。每一门学科都有他的特点,我们只有抓住了这些特点我们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科特点的优秀活动。
(二)“磨”出孩子内在之“需求”
我们常常会发现,我们自认为一节很好的课往往孩子并不喜欢,或者,我们自我感觉设计的很合理的活动,上的确是乱七八糟,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没有把孩子的需要放在首位,我们忽视了孩子。
教师,尤其是有着一些教龄的老师,他们往往会觉得已经很了解幼儿了,可
往往设计出来的活动不是高估了孩子,就是低估了孩子,对于孩子的发展又有几个人是十分了解的呢?这个活动中主要出现的问题就是高估了幼儿,让幼儿在活动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糊涂的状态,幼儿总是带着困惑去学习,完全没有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意识,因为一环一环的内容已经压得他没有时间去消化去思考了。所以说我们只有在真正了解幼儿的发展特质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开展我们的活动。
(三)“磨”出师幼合作之“默契”
在磨课的过程中,在执教者本人写出教案后,一般要经过试教,修改,再试教,再修改……一次次的反复,看似反复却每一次有不同的教学效果。在每一次磨课后,我们都会发现一味的背教案,背环节让我们老师的眼里看不到孩子,无论对错只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往下走,也不去管这个环节孩子是否已掌握,只是在孩子最后无法反馈的时候将责任统统推倒孩子身上。只有在一次次的试教中我们才能更好的掌握孩子的需求,才能在以后的活动中游刃有余,才能更好的现场调控教学活动,或降低目标,或增加必要的教学手段,不会将孩子的困惑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发现问题并能从容的解决问题。
(四)“磨”出教学设计之“新”
美学的代表之一伊瑟尔提出:“作品的未定性与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文本的解读之“深”有助于教学设计之推陈出“新”,而“磨课”的过程中,随着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日益深入,教师会不断修改、更新自己的教学设计,会反复打磨各个教学环节,甚至不惜全盘推翻、从头再来,力求打造出独具个性与创新的教学设计。
我们大家都知道,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而“磨课”则是这三位一体的综合体现。其实 “磨课”就是一种形式,是自我提升的有效途径,是走向成熟的捷径。通过“磨课”让我我深深感受到:教学是不能“浮”的,也是不能“虚”的,它是实实在在的,它需要我们教师智慧地预设,智慧地反馈。“磨课”,你真得很重要!
此文获市优秀教育案例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