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评价的结果更公正
——新《纲要》指导下我园园本化课程评价的初探
柳 杨
一、课程评价的意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地将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功能界定为“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收集系统全面的有关资料,对教育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比较,判断其价值和效果;是为了调整、改善、推广、提到教育质量提供科学的、客观的依据。幼儿园课程评价是
对幼儿园课程的特点和组成要素,通过收集和分析比较,系统全面的有关资料,科学地判断幼儿园课程的价值和效益的过程。
因此,我园“利用社区资源对幼儿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园本化课程的评价除具有了解课程的适宜性,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以及激发被评价者调查自身行为主动性的作用外,我们更注重的是采用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评价,将评价渗透于课程的执行中,让教师能够把评价与分析、反思的结果及时地运用到下一步的课程设计中去,重视因材施教,从而有的放矢地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
二、课程评价的原则
所有的评价模式都应遵守客观性、目的性、指导性、发展性、实效性等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结合《纲要》精神,就本园园本化课程而言,我们觉得还具备了以下四个特点: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任何评价都是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利益,对主客体价值关系的判断。过去的幼儿园教育评价活动的主体主要是幼儿园的管理人员或教育行政部门,是一种单一性的他人评价。《纲要》在第四部分“教育评价”的第二条中提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以及在第四条中提出“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的制度”。可以看出,《纲要》关于教育评价的一个重要革新就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评价主体由单纯的管理者转变为幼儿园管理人员、同行教师、幼儿、家长以及教师本人的共同参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对教育活动进行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另一方面,教师由原先的评价对象成为评价的主体,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处于一种主动的积极参与状态,这十分有利于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工作,自觉进行自我调控、自我完善、自我修正,从而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所以,我们在评价过程中激发幼儿、家长的参与,激发学习者的自评意识。老师们认识到评价过程是幼儿、家长、教师共同参与、相互支持合作、共同成长的过程。
2、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在实践中,我国的学前教育评价更多采用的是总结性评价、他人评价及量化评价方法。针对我国学前教育评价的现状,《纲要》中有关评价方法的论述,更多地强调了形成性评价、自我评价以及质化评价方法。如“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就强调了形成性评价;“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幼儿园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的制度”即明确了自我评价的重要地位;提倡“综合采用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多种”进行评价,以及幼儿发展状况评估应“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就是明显地鼓励运用质化的评价方法。
由于教育活动极其复杂,使得任何一种教育评价方法都不可能是万能的。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长处和缺陷,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界限。在本课程中,我们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如质化评价方法和量化评价方法,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结合,既可以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方法的优势和特长,又可以相互弥补缺点和不足,从而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3、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以前,学前教育评价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幼儿知识技能方面。《纲要》所提到的教育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为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估,一为幼儿园教育工作的评价。在幼儿发展评估中,《纲要》指出要“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视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在教育工作评价方面,《纲要》指出评价考察的重点为:“㈠ 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㈡ 教育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㈢ 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㈣ 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位幼儿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㈤ 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可见,幼儿园教育评价的范围不再仅仅局限在幼儿的知识技能上,而是充分注意到了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包括知识、技能、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此外,幼儿园教育评价也不再只单纯地评价幼儿的发展状况,而是包括了对整个教育过程和各个教育环节的评价(不仅要对教育计划和活动的目标进行考察,还要评估教育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过程、教师的指导及对个体差异的关注程度等方面)。
通过贯彻教育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使我们对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认识更为全面、真实,有利于评价工作走向科学化、规范化,为进一步改进、完善幼儿园教育提供了可能。
4、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教育评价按照评价标准可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评价三种。绝对评价以外在统一的客观标准作为评价标准,着重考察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之间的差距,这种客观标准只能反映对评价对象共同的基本要求,缺乏对个性差异的考虑。相对评价注重的是团体中的横向比较,适用于区分和选拔为目的的评价。而个体内差评价是以评价对象自身为参照的一种评价,其参照标准从总体上来说是不一致的,是多元的,有一个评价对象就有一个评价标准。以对幼儿的发展评估为例,《纲要》在对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估中指出“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很明显,《纲要》主张慎用相对比较,反对用统一的标准(绝对标准)来衡量儿童,鼓励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强调评价时针对每位幼儿的特殊情况,确立不同的发展目标和评价标准。
运用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的原则,可充分照顾到了不同社区、家庭、幼儿的个别差异,在评价过程中,不会给被评价者以过重的心理压力,有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促使每个个体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获得发展。
三、课程评价的方法与途径
《纲要》指出评价的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要的重要途径。《纲要》还强调”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综合采用谈话、观察、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
在“利用社区资源对幼儿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常用的评价方法有观察法、谈话法、测验法、作品分析法、调查法等。常用的评价途径有:⑴ 教师的自评、他评;⑵ 幼儿的自身行为表现、幼儿自评、他评;⑶ 家长的参与等。教师根据课程实施中评价内容和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和选择。
1、观察记录 它要求评价者凭借自身的感觉器官和其他辅助工具,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幼儿或教育现象,从而获得有关幼儿发展性的资料。在日常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在活动中各方面的行为表现,关注幼儿的兴趣所在,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能力水平、优势及困难等,并作出相应的记录,从而获取幼儿发展的信息。如:进入活动区域记录(如表一)、随即进行的对某突发事件所做的个案记录、对照幼儿发展特点参照指标进行的阶段性和终结性评价(如表二、表三)。记录主要采用文字和表格,还可以辅助照片、录像。这里主要采用的途径
是教师自身所做的记录,幼儿用简单的符号进行的自我记录,幼儿的自身行为表现等。
表一: 幼儿区域活动情况记录表
区域
|
内
容
|
幼儿参与
|
教师
支持
|
持续
时间
|
幼儿行为
|
分析反思
|
建
构
区
|
水
晶
宫
|
★与同伴合作,绘制“水晶宫”的平面建构图。
★协商、分工搭建“水晶宫”。
|
★提供清水积木若干。
★“水晶宫”造型图片。
|
23
分钟
|
孩子们三三两两地搭着水晶宫。滔滔堆起了一个小山坡,山坡中还有一个洞。他拍拍旁边沙沙的肩膀说:“你看我搭的像什么?”沙沙摇摇头。滔滔说:“我搭的是水帘洞,在花果山上面的,我妈上次带我去玩过的。”大家一起围了上来并纷纷效仿起来。
|
创造是建立在模仿基础上的,教师发现了幼儿兴趣点已经转移,建构主题改变。教师没有进行干预。让幼儿自由发挥。活动结果表明:幼儿能通过同伴间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并能用掏空技能表现山洞。基本掌握架空技能。
|
(此表格可作为集体观察或个案观察记录时使用,表格内所记录的内容是对参加本次建构区活动的所有幼儿观察后的文字记录)
附幼儿区域活动照片:

表二:有关大班民间节日“过大年”主题活动幼儿发展评估表
评价内容
|
快 乐 的 新 年
|
评价形式
|
讲述
|
绘画
|
操作
|
评价能力
|
语言表达
|
美术技能
|
音乐感知
|
评价方法
|
看图讲话
|
作品分析法、观察法
|
观察法
|
评价材料
|
幼儿自创绘画作品一幅
|
画纸、油画棒
|
《高山流水》《二泉映月》《百鸟朝凤》《喜洋洋》音乐片段。
|
指导语
姓名
|
请你把这幅画讲述的过年中有趣的事讲一遍。
|
过年一定很开心,请你把其中最开心的事画下来。
|
这儿有4段音乐,请你仔细听,分辨一下说出哪几段是表现过年的乐曲,并用动作表现。
|
王刚
|
4
|
3
|
3
|
王泽豪
|
5
|
4
|
4
|
李想
|
5
|
5
|
2
|
……
|
……
|
……
|
……
|
百分比
|
5分:26% 4分:42%
3分:28% 2分:4%
|
5分:26% 4分:42%
3分:28% 2分:4%
|
5分:26% 4分:42%
3分:28% 2分:4%
|
评析:
“过大年”的主题能结合幼儿的生活,且历时有一个月之久,因此不论从幼儿的知识还是感受都有了很深刻的印象。从表中看出幼儿能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过年的情景,画面中多使用了红、黄、蓝、绿等鲜艳、明快的色调。因为是根据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讲述,所以大部分幼儿都能围绕主题进行,且事件是幼儿亲身经历,所以讲述流畅、连贯,在描述放焰火的情景时,有18位幼儿使用了“五颜六色”“……像……”的词和句式。部分幼儿没能达到良好标准是因为绘画的技能不够,以至于影响了讲述的内容。从评估中发现认知能力不够理想。原因是:1、氛围不够,幼儿听到的典型的表现过年热闹气氛的民乐不够多。2、平时音乐欣赏课略显简单,对民乐介绍的很少。今后,我们将根据不足对以后的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
附一:该评估表的评价标准
语言表达能力:5分:能用流畅的语言讲述,能使用一些形容词。
4分:能用连贯的语言讲述画面所表现的内容。
3分:能围绕主题讲述。
2分:不能围绕主题讲述。
美术表现能力:5分:能用暖色调表现画面,体现快乐的情绪,构图合理, 内容丰富。
4分:构图较合理,能大面积使用暖色,内容表现出快乐的情绪。
3分:能围绕主题进行绘画。
2分:画面内容主题不突出。
音乐表达能力:5分:能准确感知音乐组合中快乐的旋律,并能合理地创编动作。
4分:能准确感知音乐组合中快乐的旋律,能创编动作。
3分:能在老师的提示下分辨音乐组合中快乐的旋律,愿意做舞蹈动作。
2分:在老师的提示下仍分辨不出音乐中快乐的旋律,不愿意做舞蹈动作。
附二:幼儿作品

表三:民间手工艺终结性评价表 幼儿姓名
评价指标
|
等级标准
|
A
|
B
|
C
|
兴趣
|
对民族美术活动的兴趣
|
感兴趣
|
一般
|
不感兴趣
|
欣赏
|
美术活动的参与
|
积极主动
|
一般
|
不主动
|
技
能
|
对民族美术作品的感受
|
会欣赏、理解,
有美感
|
能简单理解
|
不能理解
|
绘画技能
|
能熟练掌握
|
一般
|
不够熟练
|
泥塑技能
|
能熟练掌握
|
一般
|
不够熟练
|
剪纸技能
|
能熟练掌握
|
一般
|
不够熟练
|
美术工具的使用(毛笔、剪刀、泥刀、颜料等)
|
会熟练使用
|
基本会使用
|
不够熟练
|
表达与
评价
|
美术作品的表达
|
能通过美术作品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
一般
|
不能大胆进行表达
|
对美术作品的评价
|
能评价自己和同伴的美术作品
|
一般
|
不会评价
|
创造
|
民族美术活动中的创造性
|
想象丰富,有创意
|
一般
|
无创意
|
附幼儿作品



2、谈话 教师通过在日常活动中与幼儿的对话了解幼儿的想法、态度、认知水平。如:清晨入园的个别交谈、进行区域活动前与幼儿进行的有关计划的交谈或对某些事情幼儿自己的见解等,教师在谈话中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团体讨论是针对各种议题或构思进行讨论,并分享想法和经验的方式。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了解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发展水平,制定适合幼儿水平的教育计划和活动安排。这里主要采用的途径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下面是在实施民间传统节日的单元时,教师记录的与幼儿间的一段对话和评价:
中秋节要到了,幼儿从家中带来了很多的包装盒,尤以月饼的外包装盒、包装袋居多。在玩“娃娃家”游戏时,不时地听到幼儿说:“我要到超市买月饼,送给102家我的好朋友。”“宝宝,妈妈买月饼给你。”“月饼2元一盒。”老师问:“为什么要买月饼送人呢?”“老师,你不知道吗,马上要过中秋节了。”“我知道”“我也在家吃月饼的”┅┅老师和小朋友围绕月饼的话题谈论起来。评价:在与孩子们的交谈中,我发现大多数的孩子对我国的民间传统节日——中秋节有了一定的了解。我认为此话题很有教育价值。因为:第一、话题来源于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已有经验,是活动开展的基础;第二、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古老美丽的传说、渊远流传的习俗蕴涵较高的教育价值;第三、活动有利于增进亲子情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活动,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和游戏中的幼儿之间的谈话,捕捉到幼儿的兴趣点和生长点,及时抓住契机,并根据此话题设计了“团团圆圆过中秋”的系列主题活动。
3、活动成果分析 教师通过搜集幼儿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各种建构后的作品的展示、音乐舞蹈动作的创作、美术作品、口语表达及书面创作,从中了解、分析幼儿的兴趣、情感、愿望以及幼儿的经验、技能、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主要采用的途径有幼儿的作品搜集及幼儿共同对作品的分析。下面是王老师设计的评价某幼儿泥塑作品的评价表。(见表四)
表四:有关大班民间手工艺“小泥人”活动幼儿发展评估表 幼儿姓名
能力
|
评 价 标 准
|
提 供
材 料
|
评价
方法
|
指导语
|
幼儿发展水平达成度
|
|
|
|
|
|
|
操作
能力
|
能用绘画、模仿的方式表现出泥人的不同姿势。
|
能用绘画、模仿的方式表现出泥人的不同姿势,并捏出与之相同的泥人。
|
能用绘画、模仿的方式表现出泥人的不同姿势,并捏出与之相同的泥人及创设出一定的情节。
|
纸
蜡笔紫沙泥
|
操作法
|
想想小泥人能有什么动作,你可以画下来,也可以自己做做各种动作,然后捏出不同姿势的泥人。
|
|
|
|
评析:该幼儿能熟练掌握团、压、从整体中拉出一部分泥的技能,能将同伴的动作用绘画的形式记录,用泥塑再现。但塑造出的人物比例失调且重心不稳。说明该幼儿还没有完全掌握捏泥人的技巧。
|
4、描述与记载 教师在每次活动后,要善于总结和反思,并在阶段性和学期末进行教师之间的书面交流,记下幼儿有代表性的语言和故事,不断地研究分析幼儿,不断地调整教育计划和活动安排,反思教育活动的适宜性,提高教学质量。主要采用的途径是自评、教师之间的评价及观摩人员和管理者对教师的口头和书面的评价。这里摘取的是柳老师在“年二八洗邋遢”活动后的一段记录:
谁说小朋友不爱劳动,从今天大扫除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小朋友非常乐意参加大扫除活动,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但由于小朋友在大扫除活动中需要掌握的劳动方法、技能有限,于是出现了许多啼笑皆非的场面:不会用扫帚,垃圾扫来扫去还在原地,花盆被打碎,为洗鱼缸把金鱼倒在水池里,玩具橱越整越乱等等。小朋友爱劳动,但不知如何劳动,不会劳动。从这一点就能说明教师、家长对孩子在这方面缺乏培养,不够重视。我想在开学的家长会上一定要把今天大扫除的情景反馈给家长,家园共育,从小培养幼儿爱劳动的良好品质和劳动的技能。在今天的活动中,小朋友们也产生了一个新的话题:装饰教室,让教室也有过年的气氛。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将在明天进行。
5、幼儿的个人档案袋 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美国教育实践出现的一种学业成就评定方法.属于质性评定方法.它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和积累幼儿的各种作品和相关资料,为幼儿发展水平的评估提供全面、丰富、生动的信息。
在我园为幼儿建立的各个人档案袋中包括教师与幼儿针对某感兴趣话题的谈话记录;家长记录的幼儿日记;能展示幼儿能力水平的实物样本;各种活动的照片录像以及带有教师文字记录的幼儿各种活动作品。教师在记录、整理、分析、解释档案的过程中,更加了解幼儿的需要,从而为制定和实施课程提供了充分的信息基础。主要采用的途径除教师、幼儿参与外,还包括家长教育资源的运用。如:周老师在冰冰的成长档案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在扎染课上,我问“你想用扎染布做什么?”冰冰说的最多:可以扎小辫、当围巾、做降落伞……最后他说想把布带回家做个包送给妈妈。我同意了,看的出孩子是很爱妈妈的。后来冰冰的妈妈也写了一段话:平时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能与冰冰交谈和游戏,今天吃完晚饭后,儿子突然拿出块花布对我说要为我作个包,我真的很感动,没想到孩子这么懂事,而且这块布是在幼儿园里他自己学染的,真的很能干。最后我想对你们老师说“谢谢你们”。
通过这样一种评价,教师不但了解了幼儿的情感,更让家长感到亲情的流动,对家长工作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课程评价的内容
本课程的评价系统是由教师组织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和幼儿能力发展状况评估体系组成的,是依据“利用社区资源对幼儿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的目标、内容、以及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制定的。在教师组织教学教学评价体系中,我们选取了师幼互动质量、幼儿学习环境创设、社区资源利用三方面的内容,目的在于了解园本化课程在实践过程中的适宜性、有效性、以便调整、改进、发展课程,满足和促进幼儿发展的需要。幼儿能力发展状况评估体系包括幼儿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等三方面的内容,目的在于了解幼儿能力发展的状况,依据幼儿的需要制定教育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的同时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最大限度的达到兴趣与能力发展的双向目标。
幼儿发展状况评估标准(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季湄、方钧君.多元智能理论和幼儿能力评价.[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张澜.观察评价在活动区的尝试.[J].学前教育.1999年第11期
5﹑曾广慧.观察记录—评价幼儿的重要依据.[J].早期教育.2003年第7期
6﹑龚欣.运用档案袋评价促进幼儿个体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6年第2期
此论文获区一等奖
编入春晖幼儿园十一·五”市级规划课题成果——论文荟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