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09年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申报表
(表二)
编号
|
|
类别
|
幼教
|
课题名称
|
园本节庆课程中集体教学活动导入环节的研究
|
关键词界定及课题名称解读
|
界定:
1、园本节庆课程:
该课程是我园的园本课程。是以传统节日、法定节日、幼儿园自主开发的节日为主线,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需要,通过主题教学活动、日常生活活动与区域活动、亲子活动及幼儿园大型节日活动等途径实施的具有本园特色,适合在我园开展的节庆教育活动。
2、集体教学活动:
就是在园本节庆各主题实施过程中,教师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地点,面对全班幼儿实施的教学活动。相对划分为语言、社会、数学、科学、健康、音乐、美术、综合等学科,是教师和幼儿进行思想、知识、情感等各个方面交流的过程。具有计划性、目标性、系统性、组织性、指导性等特点,需要事先设计的。
3、导入环节:
是指活动开始,教师为使幼儿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一定的教学组织引导工作过程。导入环节通常用时都很短,但它要求教师在较短的时间内,很好地引导和帮助幼儿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进入新经验的学习,努力形成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而它是集体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不可忽视的一环。
园本节庆课程中集体教学活动导入环节的研究主要就是:针对节庆课程中的节日特点、学科特点,幼儿年龄特点等设计出适合的导入活动,并根据设计出来的导入活动,通过研讨与尝试,发现一些规律,总结归纳出一些导入策略。
|
课题的理论依据或相关政策依据
|
相关理论支撑:
梅耶的学习过程模型:梅耶提出的学习过程模型描述了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内部发生的一系列互动关系,包括学习者与外部刺激、新知识与旧知识、以及新知识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了学习的主动理解和建构过程。
奥苏伯尔的同化理论: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所谓实质性联系,执新知识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网络中的符号、表象、概念、命题建立联系。所谓新旧知识建立非人为的联系,是指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网络中有关观念建立合理的或合乎逻辑的联系。
耶可斯—多德森定理:唤醒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解决问题,而以中等程度的唤醒为最佳。较高的唤醒水平有助于简单任务完成的效率,而低唤醒水平则更有利于复杂任务效率的提高。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可以说,导入活动是这个集体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幼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做好心理准备,为整个活动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通过网上查阅资料、阅读相关书籍等手段了解到:
集体教学中的导入环节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导入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好的导入活动可以使幼儿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学习准备,使其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现代教育学者认为:导入是重要的过渡环节,是帮助幼儿调整旧知识系统,使他们能够适应和接受新知识的环节。我们教师在这个环节中是主体角色。我们教师如果想上好一节课,就必须认真研究和实践导入这一环节,好好把握自己的主体地位。
目前我园的现状:
我园在进行“园本节庆特色课程的建构与实施”课题研究时,大多数教学活动是教师自行设计的,因此在一些活动的细节上设计的不够细致。特别是活动的导入部分。而且一些执教教师在组织活动是也不大重视,或者说重视不够,出现用时冗长、上下脱节等情况,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我拟在自然状态下,通过对本园教师实施园本课程中的集体教学活动导入环节的研究,改变教师对导入环节的认识;修改原有设计的不足;使导入活动多样化呈现的同时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学科特点,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更好的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幼儿主动的“学”,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课堂效率;使我园园本节庆课程的设计和实施更加完善;并通过研讨与尝试,总结归纳出导入策略,提升教师理论水平。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教师对集体教学中导入环节的理解和把握。
2、教师在集体教学中导入环节中的设计情况与问题。
3、 教师在集体教学中导入环节中的实施情况与问题。
4、 与教师一起探讨归纳出不同类型的集体教学活动导入活动的策略。
|
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
研究过程:
1、 选取研究对象。大中小各一个班。
2、 深入现场。与研究对象的班级教师一起讨论集体教学中导入环节的特点及设计、实施的原则,讨论在集体教学中对导入环节的把握,然后实际到现场听课,观察实际教学活动情况,收集第一手资料。然后与教师一起讨论上课的情况。
3、 整理收集的资料。
4、 分析资料。
5、 撰写报告。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是行动研究的范式,具体研究方法包括参与性观察法和访谈法。
参与性观察法是指:观察者深入到观察的对象中去,充当其中的一个角色,作为一个成员参加观察对象的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观察、收集资料。比如:在某一教学活动之前研究者与教师一起讨论某个活动中的某个导入环节怎样设计,怎样实施在教学活动中等等。
访谈法是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直接接触、直接交谈的方式来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非常容易和方便可行,可以直接了解到受访者的思想、心理、观念等深层内容,获得可靠有效的资料,有利于促进问题的深入。比如:可以采取个别或座谈的形式了解被研究者在研究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困惑,拟采取怎样的措施和策略,效果如何,怎样整改等等。
|
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
研究条件:
1、已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文献、书籍若干本。
2、保证有充足的研究时间。
3、与研究对象签订课题协议。
4、课题申报人具有小教高级职称,是“九·五”、“十·五”规划课题主要参与者,“十一·五”规划课题主持人,2007年成功申报市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园本节庆特色课程中语言教学活动目标转化的研究》,次年顺利结题。
5、十多篇论文分获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一、二、三等奖,积累了一定的科研经验,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
6、邀请业务园长、南师大研究生参与并指导本课题的研究,并得到园领导的支持。
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和论文。
2、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提高教师设计、实施教学活动的能力。
3、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活动的兴趣。
4、积累一些典型的课例和教研案例。
5、通过研讨与尝试,总结归纳出一些导入策略。
|
区(县)教科研主管部门意见
|
|
市教育局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审批意见
|
|
说明:1、本表中类别可分为中语、小语、中数、小数、英语、思品(包括心理教育和班主任工作)、化学、物理、历史、地理、生物、科学、幼教、职教、信息、音乐、体育、美术、其它等19类。
2、本表的编号由各区县教科室(所)填写,个人不必填写。
3、本表由各区县教科室(所)报送市教科所审批,市直属单位直接报送市教科所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