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09年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申报表
(表二)
编号
|
|
类别
|
幼教
|
课题名称
|
小班晨间锻炼器材投放
--------以“健康节”为例
|
关键词界定及课题名称解读
|
关键词界定:
1、晨间锻炼:是幼儿园为了保证幼儿在园的户外锻炼时间而特别设置的锻炼时间,通常为早晨的八点到八点半左右,在这半小时,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各种锻炼器材。
2、器材: 这里指的是为保证晨间锻炼的顺利进行,教师所提供的各种小型多样的运动器械。
本课题就是在“健康节”期间,针对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对现有小班幼儿晨间锻炼器材进行调整、开发、投放方面的研究。
|
课题的理论依据或相关政策依据
|
理论支撑:
1、《纲要》指出: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要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2、物质材料的性质不同,对幼儿的发展意义也不同。JamesE.Johnson认为,幼儿需要开放性材料,也需要封闭型材料还需要处于二者之间的中间性材料;Wardle研究认为,提供多元文化材料对幼儿具有重大价值,他能够激励每个幼儿的参与,开阔幼儿的视野。
3、法国著名学家蒂索从医学的角度来评价体育活动:“运动能代替药品,但世界上任何药品都不能取代运动的好处”。
4、《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促进幼儿身体发育和技能的协调能力、增进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征提供不同运动项目的器械,如小班提供一些钻、爬、跳2--3种体育器械,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器械进行活动。我们也常说要尊重幼儿,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皮亚杰也曾经说过,儿童是自己的哲学家,教育幼儿的第一条件就是要尊重主体、认识主体、热爱主体。只有充分地尊重幼儿,使其发挥应有的主体性,幼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创造性地活动。
|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晨间体育活动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广泛的受到重视。组织好晨间体育活动,可以充分地发展幼儿走、跑、跳、钻、爬等基本动作、技能,更好地促进幼儿机体的正常发育,增强其体质。同时它能给予幼儿更多的“自由”,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自由选择活动项目、器械和自由结伴。
然而,我们时常看到在晨间活动中幼儿未必能主动积极地投入,有时甚至情绪低落。有的幼儿拿着器械看别人玩;有的则频繁地更换材料;有的活动材料在幼儿失去新鲜感后,就被冷落在一旁无人问津;而有些活动材料幼儿则非常喜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兴趣不高是主要原因。由于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有限,幼儿不可能像成人一样认识到锻炼身体的意义而自觉参加,幼儿参加活动的直接动机是愉快、好玩。因此,开发利用器械材料,精细器材投放,是提高晨间锻炼质量的关键。
介于以上几点原因,我以“健康节”为例,研究小班晨间锻炼器材的投放,希望能提高晨间锻炼的效果,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小班晨间锻炼器材投放的原则
2、小班晨间锻炼器材的投放
(1)对园本节庆活动“健康节”主题有深入的了解
(2)针对“健康节”的主题内容投放锻炼器材。
(3)投放小班晨间锻炼器材,并观察幼儿的操作和教师的讲解。
(4)对投放的器材进行反思。
(5)依据反馈,对晨间锻炼器材的投放进行调整。
(6)再次投放器材,并观察幼儿的操作和教师的讲解。
(7)分析收集到的数据材料,再次投放。
3、通过比较,发现器材的投放与幼儿参与晨间锻炼兴趣、时间等方面的关系。
|
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
1、查阅文献,找出对于本研究有借鉴意义的文献,找准自己研究的立足点。
2、选定课题:小班晨间锻炼器材投放
--------以“健康节”为例
3、确定对象。以本班幼儿为研究对象。
4、投放锻炼器材 反思 完善锻炼器材。
5、总结撰写研究报告。
本研究使用行动研究的范示,具体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法和观察法。
1、文献法:查阅有关小班晨间锻炼器材投放的理论文献;参考其他一线教师的投放方法。
2、观察法:投放器材,观察孩子操作的情况和教师的讲解。
|
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
研究条件:
1、有一定的文献资料。
2、有业务助理与其他教师的支持。
3、在园内师徒结对中,与骨干教师结对,共同参加区体育组组织的活动并观摩其他幼儿园的晨间锻炼。
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
2、幼儿参加晨间锻炼的积极性提高,体质增强。
3、制作出适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晨间锻炼器材。
4、通过研究,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实现自我成长。
|
区(县)教科研主管部门意见
|
|
市教育局教育科学学术委员会审批意见
|
|
说明:1、本表中类别可分为中语、小语、中数、小数、英语、思品(包括心理教育和班主任工作)、化学、物理、历史、地理、生物、科学、幼教、职教、信息、音乐、体育、美术、其它等19类。
2、本表的编号由各区县教科室(所)填写,个人不必填写。
3、本表由各区县教科室(所)报送市教科所审批,市直属单位直接报送市教科所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