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进退之间 收获惊喜
时间:2014年6月
作者:谢维东
备注:建邺区教育学会一等奖
进退之间 收获惊喜
——来自“发现节”主题中“春天的秘密”活动启示
【案例背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幼儿的学是一对矛盾的综合体。两者间存在着相互制约、自动调节的动态平衡关系。教师教的越多越满,幼儿的学必然越被动,在这种状态下,幼儿的学习的空间从何而来?反之,如果教师退一步,被动一点,幼儿则进一步,主动一些。《纲要》中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让幼儿能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进行自己的探索活动,通过与环境的交互而得到发展,获得生动、具体的科学经验,增进对大自然的亲近感。在我园的“发现节”主题活动中,为了丰富幼儿对“春天”的发现,我们开展了一次 “我眼里的春天”活动,让幼儿在生活中寻找春天,发现春天的秘密,并用照片、绘画记录下来或者把实物带来,与大家一起欣赏。
【案例描述】
描述 ㈠
早上,小宇带来一个鞋盒,打开鞋盒,一层绿油油的叶子上爬了十几条黑黑的蚁蚕。彤彤看见了,大声叫了起来:“哎呀,这是什么啊?黑黑的还在爬啊!”彤彤的叫声立即引来了小伙伴们的注意,一起跑了过来。“这是蚕宝宝!”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哈哈,这些蚕真像黑色的小精灵,多可爱啊!” 天天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开心地大叫起来。“咦,蚕怎么是黑色的啊,还这么小,像蚂蚁一样呢!”“是呀,是呀,一点都不好看” “我看见过的蚕是白色的啊,它怎么长大的呢?”“那要多久才会变成大蚕呢?”“我看见蚕吐丝结茧呢。”于是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议论开了。在议论声中孩子们提出了许多许多的疑问。小宇跑到我面前,拉着我的手问:“老师,小蚕是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变大呀?它们什么时候才能结茧啊?”“这些蚕长大后结的茧是白色的还是黄色的啊?” 我想了想,决定把问题重新抛给了孩子们:“这些答案,老师希望你们自己去寻找,寻找的方式很多,可以上网查找,也可以到书店去,不过别忘了把答案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告诉大家。我们比一比,谁解决的问题多,好不好?”孩子们兴奋的说:“好!我们比一比!”
分析:活动中孩子们有许多的疑问,教师不是直接就告诉孩子们答案,而是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变“填鸭式”的被动学习为孩子的主动学习。
描述 ㈡
1、彤彤让爸爸在网上搜索了许多关于蚕成长的知识和图片。
2、悠悠收集了许多关于蚕生长环境的资料。
3、天天、陶陶小朋友从家里带来了一些鞋盒,里面养了很多的小蚁蚕,放在自然角,彤彤、天天、悠悠等小朋友每天带来很多新鲜的桑叶,我们就可以观察蚕的成长过程。
分析:孩子们发动自己的家长一起搜集资料,自己解决问题,自由而不受限制。孩子们自己搜集资料的过程也得与家长交流和探讨知识的过程,家长参与活动,幼儿获得支持感、亲情感和安全感,让他们感受到了通过努力获得成功和得到别人赞许的快乐。同时,通过孩子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他们的思维更加开阔,探究的知识也更加广泛和深入,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描述 ㈢
孩子们经常去看看蚕有没有变化,平时没事也要从自然角绕一趟。在孩子们的悉心照料下,蚕慢慢长大了,在成功的蜕皮后,身体变得越来越粗壮,当初黑黑的小东西起初变成了黑白相间,然后变成了白色。又过几天,蚕好像不太爱吃桑叶了,身体也变得发黄呈透明色。孩子们太兴奋了,他们渴望看到的蚕结茧。琪琪说:“我想这个蚕结的茧一定是黄色的吧,那个蚕结的可能是白色的茧吧。”孩子们一起跑来问我:“老师,蚕是怎么结茧的啊?”“蚕为什么会结白色的茧和黄色的茧啊?”我说:“我们一起来看看小朋友带来的资料吧?”原来,蚕经过四次蜕皮,会变得很大,当蚕体慢慢变得有些透明,食量减少或者停止时就说明蚕要上山结茧了。找些干净的竹枝或树枝放在上面,蚕会自己爬上去吐丝做茧。比较常见的茧有白色,浅黄色,金黄色,偶尔还会有粉红色,如果蚕身体是黑色的虎蚕吐出来的茧就是金黄色的。蚕的作用可大呢,除了蚕丝可以做成舒适的衣服、被子之外,蚕蛹还是一种营养很丰富的食物呢!”“哇!蚕好厉害呀!那我以后也要喜欢它了!”孩子们高兴的嚷着!
分析:“蚕的变化过程” 在大人看来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好像孩子们在小班时期就应该知道的常识,可在他们眼中,变化的过程却是那么的有趣和新奇。中班的孩子生性好奇,爱探究,充满了自己的疑问,对于周围的事物,孩子们都非常感兴趣,爱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当孩子们围绕一个问题讨论时,他们的思维活跃,他们会动用所有的智慧去探索、去发现、去尝试。
描述 ㈣
创造性游戏中,老师让小舞台的孩子们演个新节目,吸引“观众”来看节目。雯雯想了想说:“我们表演《神奇的蚕宝宝》的故事吧。”她的提议取得了大家的认同和兴趣,孩子们还自己创编了一个“神奇的蚕宝宝”的故事。于是,大家都开始忙碌了。分角色的分角色,还有的去邀请“娃娃家”到小舞台看节目。演出开始,几个孩子按故事情节专心的表演着,时不时有个“总导演”指出演出中出现的问题,并在她的“指导”下一一解决。
分析:在观察蚕的生长观过程及了解了蚕的一些环境的知识经验后,孩子们能将自己的知识转化在游戏中,进行知识的迁移。可见,孩子们积累了移动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他们已经会按照自己的逻辑、自己的方式去感受生活、认识世界了。而在表演游戏过程中,孩子之间能共同探讨、商量,互相合作,他们的情感、社会性的功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案例反思】
1、给孩子们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支持,引导孩子在活动过程中进行充分的自主学习。
孩子是一个有能力的学习者,更是一个有能力的探索者!孩子有自己分析事物的逻辑,有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所以教师在活动中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去活动,去探索,在自由的探索和尝试中进行对话。在以上案例中,孩子有疑问,有争执,但教师选择了往后退,而让孩子走在前,多留给孩子一些思考、探索的空间,得以进行自主的学习。正是因为这样,形成了一种宽松自由的氛围,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在互相合作、互相尊重的过程中去探索去尝试。这样既充满了童真和情趣,又充满了互助和竞争,同时感受到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着与同伴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时的亲密无间。
2、捕捉兴趣点,充分挖掘活动的内涵,教师是幼儿探索的合作者、指路者。
孩子天生爱探索,对许多事物感兴趣,爱提许多奇怪的问题,在这许多的孩子所感兴趣的事物和想探索的问题中,隐含着许多教育所要达成的价值的目标。因此,教师要善于观察、善于捕捉孩子言行举止中流露出来的富含学习价值的信息,把握核心目标,支持、帮助、促进孩子充分的学习和发展。就像《纲要》中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握时机,积极引导;活动中形成一种合作探究式的互动关系。”孩子对蚕提出了许多的疑问,习惯性的把问题抛给了老师,但老师接过孩子的球后,并没有直接“投篮”,而是又再一次抛孩子,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搜索资料。在这个互相抛球的过程中,让整个探究活动又上了一个台阶,让孩子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究。从而在活动中,老师要在与孩子共同分享中激励他们探索,做出适宜的、及时的反映,提供适时、适当的隐性指导,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调节与表现自己的情绪,帮助他们提升经验,做孩子活动的合作者、指路者。
3、家园合作,共同推动孩子的探索。
《纲要》中指出:“家长是幼儿园教师的重要合作伙伴。”在案例中,关于蚕的知识资料都是孩子在家和父母一起收集的,并展开过讨论的。因此,孩子对探索的内容兴趣浓厚,会积极主动的参与探索,会对探索活动进行深入,摩擦出新的探索主题,特别有一分满足感和成功感,也使家长对教育幼儿的问题有一个全新发理解。真正体会到,在探索活动中,教师、家长、幼儿是一个真正的合作团体,在互动与合作中推动幼儿探索活动的深入。在三者共同构建世界里:幼儿在幼儿园获得的经验可以在家中得到延续和发展;幼儿在家庭中获得的知识能够在幼儿园得到运用和提升。因此,在探索活动中,教师要树立“大教育观”让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建立新型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合作中发挥各自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