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桔子皮去哪儿
时间:2014年4月
作者:陈玲
备注:区教育教学案例一等奖。
桔子皮去哪儿
背景
在班本活动“好吃的桔子”中,小朋友做的最多、也是最乐意做的事就是——吃桔子。吃桔子就要剥桔子皮,于是我就开展了“剥桔子”的教学活动。我事先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放置了一个小篮子。在小朋友动手尝试剥桔子前,我问道:“你们剥下的桔子皮放在哪儿呢?”歆歆立刻接道说:“桔子皮要扔到垃圾桶。”“桔子皮不能乱丢”涵涵说道。其他孩子也跟着附和着……可是在真正动手剥桔子的过程中,我发现还是有不少孩子无意识的就将剥下的桔子皮丢在桌上、地上,我提醒后虽然能把乱丢的桔子皮捡回篮子里,可过后又继续乱丢。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开始寻找可行的办法……
桔子皮去处一:桔子皮收集筐
为了让孩子们能主动的将剥下的桔子皮扔进垃圾筐,我在“生活区”放置了一个“桔子皮收集筐”。投放当天,我在区域活动前特意向孩子们介绍到:“你们是不是都爱吃桔子?”大家异口同声的答道:是的。我边出示精心制作过的“桔子皮收集筐”边说道:“这是我们班今天新来的朋友,它的名字叫“大嘴巴”,它最爱吃的就是你们扔掉的桔子皮、桔子核,你们瞧它的肚皮里空空的,待会儿你们剥桔子吃的时候记得要把桔子皮和桔子核喂给它吃哦!”孩子们看到可爱的“大嘴巴”都兴奋地极了,“好的、好啊、我一定喂给它吃……”这样的回应声一个接一个的响起。活动开始后,我特意观察了“大嘴巴”有没有“饿着”,只见选择剥桔子游戏的几位孩子都积极主动的把桔子皮、桔子核喂给“大嘴巴”吃,芃芃剥桔子时,有块桔子皮掉在了地上,旁边的乐乐眼疾手快的捡起桔子皮放进了桔子皮收集筐。活动结束时,往常都能见到桔子皮、桔子核的桌上、地下都没有见到它们的踪影。在讲评时,我重点表扬了剥桔子的孩子。第二天游戏时,我没提给“大嘴巴”要吃桔子皮、桔子核,可孩子们却把这件任务记在了心里,活动结束时孩子们不但练习了剥桔子皮、吃到了美味的桔子,还把 “大嘴巴”朋友也喂饱了。在接下来每天剥桔子游戏中,喂“打嘴巴”吃东西,也变成了孩子们游戏的内容之一。
分析与反思:因为小班的孩子刚进入幼儿园不久,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幼儿在入园前,家人对其照顾的“无微不至”。在家中,手上如果有垃圾,要么家人帮忙扔、要么家人就让其随意扔在哪,过会儿再由家人清理,可能他们根本就没有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桶)的意识。所以在剥桔子过程中,虽然有老师的提醒,可他们还是无意识的将剥下的桔子皮扔在桌上或地上。为了让孩子养成能把桔子皮、桔子核扔到固定的地方的习惯,我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将垃圾筐以拟人化的“大嘴巴”形象出示在孩子面前,这对于对生动、可爱形象感兴趣的小班幼儿来说充满了吸引力,他们把“大嘴巴”想象成有感觉的生命体,都乐意去“喂饱”它。慢慢地将这种行为变成一种习惯,而习惯是在不断重复中逐渐养成的一种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久而久之,孩子就能改掉乱扔垃圾的坏习惯。
桔子皮去处二:制作桔皮贴画
“大嘴巴”吃了很多的桔子皮,这些桔子皮该去哪里呢?刚开始,我们每天都把“大嘴巴”吃下的桔子皮扔掉,好让孩子第二天活动时,能继续喂饿肚子的“大嘴巴”吃桔子皮。看着每天扔掉那么多的桔子皮,我们思考能否变废为宝。于是,我们想从孩子哪里找到解决的办法。这天,我问孩子们:““大嘴巴”觉得你们都是聪明宝贝,想问问你们这桔子皮可以怎么玩?”天真可爱的宝贝们被我的问题给难住了,他们眨巴着大眼睛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人说话。就在我准备放弃时,能说会道的小机灵鬼文文举起了小手。我看有人举手,立刻眼前一亮,马上请文文起来回答。爱美的文文站起身,还不忘把漂亮的小大衣拽了拽,才细声细气的说道:“我的清清姐姐会用桔子皮画画,她还教我的呢!”听了文文的话,大家有些不相信,有的孩子还小声议论起来。我问道:“你们是怎么画的呢?”“就是清清姐姐在纸上画个小鸭子,然后让我把桔子皮撕的小小的,贴在小鸭子身上。”噢,原来是用桔子皮制作桔皮贴画,我算是听明白了,可班上的其他孩子还云里雾里没弄明白。于是,我当场做起了示范,我在画纸上画了个桔子图案,再把“大嘴巴”肚子里的桔子皮挑了些快干的,撕成拇指大小的小片片,再用双面胶贴在桔子图案上。文文看到我操作的过程,指着我正在用桔子皮贴得桔子说:“清清姐姐就是这么教我做的。”我问所有的孩子:“你们想玩这个游戏吗?”孩子们都说想玩。看到孩子们跃跃欲试的样子,我和搭班老师一起在美工区投放了封塑好的图案,我们选择的图案相对来说比较简单、空白处较大,便于小班幼儿操作,考虑到孩子独立撕贴双面胶有难度,我们就将双面胶贴在图案上,孩子只需撕掉双面贴就可将桔子皮贴在上面。材料投放下去后,孩子们都积极尝试,就连我们班好动的“调皮鬼”小煦贤都能坚持坐在那贴桔皮画。
分析与反思:从孩子那获取灵感而生成的游戏,更能激发起孩子们活动的积极性。作为老师的我们常常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的头上,所以我们也经常发现孩子对我们投放的一些游戏材料不感兴趣。而此次的桔皮贴画活动则是由孩子生成的,幼儿在积极认真的操作中不但提高了动手能力,对耐心的培养也是有帮助的。
桔子皮去处三:和爸爸妈妈一起做桔皮食品
在讨论“你吃过哪些桔子食品?”问题时,琪琪说:“我吃过桔子糖。” 诺诺说:“我喝过桔子水。”尔谦说:“我妈妈给我吃过桔子果冻。”丫丫说:“我吃过桔子酸奶。”其他孩子的答案和他们也大致相同。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发现没有孩子提到吃过桔子皮制品。于是我接着问道:“你们谁吃过用桔子皮做的食品?”孩子们有的说没吃过,有的摇摇头,还有孩子说桔子皮不能吃。看出这又可以生成一个有价值的活动,于是我和搭班老师商量,以家庭为单位,亲子制作一样桔皮食品,然后进行评比,看看谁家的桔皮食品最受好评。说做就做,我们认真撰写了一份亲子活动邀请函并发给了家长。我们要求亲子共同制作,并把制作过程用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桔皮食品的开发与制作时间为一周。很快一周时间就到了。这天下午,班上绝大多数家庭都到齐了,他们把自己家庭制作的桔皮食品及制作过程的照片放在班上布置好的展示桌上,有桔皮酱、桔皮稀饭、桔皮鸡翅、桔皮酱饼干、桔皮排骨……大家相互欣赏、相互介绍、相互品尝。看着桌上色、香、味俱全的桔皮食品,作为老师的我都止不住的咽口水。虽然有不少家庭制作的都是相同的桔皮食品,但不同家庭制作的口味还是有所不同。到最后评选的时候,家长们都说桔皮鸡翅味道不错,酸酸甜甜,孩子们爱吃……
分析与反思:在吃桔子时,我们总是说:这桔子真甜、这桔子味道不错。但我们的评价都是针对桔肉、桔子汁,忽略了很有保健作用的桔子皮。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品尝到有营养、味道好的桔皮食品,我们充分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在和孩子共同制作桔皮食品过程中,体验亲子互动的乐趣、增进亲子间的感情。于此同时,通过亲子交流活动也拉近了家长与幼儿园、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家长之间的距离。
小小桔子皮在我们的班本活动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对于教师来说,要善于发现身边细小事物所蕴含的教育价值,让我们教育素材真正的来源于生活,让我们的孩子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收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