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浏览正文

爱告状的小男孩
发布人:陈玲  发布时间:2014/05/13 02:05:17

名称:案例《爱告状的小男孩》

时间:2010年6月

作者:陈玲

备注:2010年度市优秀案例、叙事三等奖。

爱告状的小男孩

案例背景:

天天是个可爱的男孩子,但是他却有个不太好的习惯——告状,无论遇到事大事小都要告上一状, “老师XX说我坏话!”“老师XX踩到我的脚了!”……诸如此类,多不胜数。他的这一情况,引起了我的关注。

案例描述:

[案例一]:

上午10:15分,孩子们正在进行游戏活动,天天怒气冲冲地来找我,向我诉说盛熙霖小朋友打他。我并没有立刻找盛熙霖,而是对天天说:“盛熙霖为什么打你?你有没有做的不对的地方?”天天沉默了几秒钟后点了点头。 我叫来了盛熙霖问道:“刚才,你和天天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盛熙霖委屈地说:“刚才天天把我搭的房子给碰倒了。” “然后呢?”“然后他就打我了。”天天连忙指着盛熙霖说道。 我对着天天说:“原来是你先碰倒盛熙霖搭的房子,然后他才打你的,对吗?那究竟你们俩谁做错了呢?”听了我的话,两个小朋友都看看我,不说话。“如果觉得自己做的不对,就相互说声对不起吧。”“对不起。” “对不起。”然后两人又玩在了一起。看来,这场小风波没能影响他们玩游戏的兴致。

[案例二]:

图书阅读活动时,幼儿自由翻阅图书进行阅读活动,我正在解答一名幼儿提出的问题,天天就对我喊道:“陈老师,马峥嵘抢我的书。”马峥嵘大声说道:“是我先拿到的。”我说:“看来你们都喜欢看这本书,那等马峥嵘看完后,把书给天天看一看,好吗?”马峥嵘和天天点点头同意了我的建议。当我转过身同时,我听见马峥嵘说:“哼,就知道告老师。”

案例分析: 

心理学家认为,“爱告状”在幼儿期比较明显,是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然减少以致消失。“爱告状”既是幼儿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未成熟的表现,也是孩子和他人沟通的方式之一。这个现象也表明,这个时期也是幼儿人际交往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方式形成的重要时期。其实,孩子“告状”是一种依赖心理的表现,实际上,孩子的“告状”是否应该制止,主要看其“告状”的动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孩子的告状动机主要有这么几种:1.被别人欺负后,想寻求大人的保护。2.孩子“告状”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遇到问题时常手足无措,他们便“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3.检举他人,希望成年人对他的是非判断做出肯定。4.追求自我表现,想从成年人那里得到肯定的评价。5.做错了事想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6.嫉妒他人,企图利于告状来贬低别人,抬高自己。在上面的案例中的天天小朋友明显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帮助与保护。

老师是幼儿的启蒙者,必须慎之又慎对待告状行为。我在对待天天的告状行为既没有应付了事,也没有支持他的行为,而是做到耐心倾听,细致全面地调查告状的原因,从尊重他、理解他的角度出发,让他从我身上得到正确的回应。除此之处,针对他身上出现的情况,在平时的生活、活动中我提供给他一些怎样去自己和小朋友“谈判”或讲道理或解决问题的建议。要让他有这样一个的概念:他自己是有这样的能力去对付这些难题的。在集体活动中,通过谈话、讨论、听故事的形式,提高他和班上其他幼儿的交往的技能、技巧,学会自己解决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减少孩子对教师的依赖性。

教育策略的实施后效果:

★、天天告状的次数越来越少了。

★、天天的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案例反思:

孩子的“告状”看起来事小,但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幼儿告状行为,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作为老师,我们应引起重视。面对幼儿的告状,切忌说"你真烦"、"又来告状,先管好你自己。"之类的话,有时来不及处理,就给幼儿来个点头示意,也能让他感到非常满足。不予理会、态度简单粗暴、对个别的幼儿存在偏见等处理方法,都是不科学、不利于师幼互动,更不利于幼儿的发展。总之,只要我们教育引导得当,它还能帮助我们提高教育效果,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和心理需要,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成效显著。让我们接受孩子偶尔一个“告状”,给孩子一个表达自我的机会吧!




   
站内搜索   网站地图   电子邮箱  
POWERED BY  V2020.00611.final md65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4
主办单位:南京市建邺区南湖春晖幼儿园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东升村57号() 电话:025-86400325 传真:
访问计数:
苏ICP备12059859号
快乐围棋
顽逗星早教
旋风跆拳道
旋转拉丁
智慧逻辑狗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