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技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可见,幼儿期孩子的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视的。让家园携手,共同陪伴幼儿快乐成长。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儿童的正常水平。我国的儿科医学专家、儿童心理和教育专家主要从动作、认知、情绪、意志、行为及人际关系等方面衡量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有以下几点。
1、动作发展正常
动作发展与脑的形态及功能的发育密切相关,学前儿童躯体大动作和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水平处于正常范围是心理健康的基本条件。
2、认知发展正常
一定的认知能力是学前儿童生活与学习的重要条件。虽然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存在着个体差异,但若某个儿童的认知水平明显低于同年龄儿童,且不在正常范围内,那么该儿童的认知能力是低下的,心理也是不健康的。学前期是儿童认知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应避免因各种原因造成的脑损伤或不适宜的环境刺激,防止学前儿童产生不健康的心理。
3、情绪积极向上
积极的情绪状态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协调性,亦表明个体的身心处于良好的平衡状态。学前儿童的情绪具有很大的冲动性和易变性,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有所增强,稳定性逐渐提高,并开始学习合理地发泄消极的情绪。如果某个学前儿童经常处于消极的情绪状态,如整天闷闷不乐或暴跳如雷,那么该学前儿童的心理是不健康的。
4、人际关系融洽
学前儿童之间的交往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心理不健康的学前儿童,其人际关系往往是失调的,或自己远离同伴,或成为群体中的不受欢迎者。心理健康的学前儿童乐于与人交往,能与同伴合作,游戏中能够谦让。
5、性格特征良好
性格是个性中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心理健康的学前儿童一般具有热情、勇敢、自信、主动、合作等性格特征,而心理不健康的学前儿童常常具有冷漠、胆怯、自卑、被动、孤僻等性格特征。
6、没有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
学前儿童不健康的心理往往以各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如吮吸手指、遗尿、口吃、多动等。心理健康的学前儿童应没有严重的或复杂的心理卫生问题。
二、儿童心理异常的表现
有心理问题的儿童主要在三个方面表现异常:
1、情绪表现异常。情绪方面主要出现一些不良的情绪,比如恐惧、紧张、情绪低落、想要放弃生命、存在敌意等等,这些情绪方面的不正常体现着儿童的心理健康存在着某种问题,需要立即进行调理,否则可能越来越严重。
2、行为表现异常。离群独处,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儿,沉默、很少说话、不愿意活动、精神难以集中,也可能表现为过度活跃,暴力倾向明显等等。如果出现了这些行为异常,说明患儿的心理问题已经比较严重。
3、生理表现异常。头疼、腹痛、恶心呕吐、进食过多或过少、耳鸣、尿频、入睡困难,甚至全身出现不舒适的症状,但是检查又检查不出任何问题,考虑是心理问题造成的。
三、守护幼儿心理健康,我们要注意什么
1、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4、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5、不要欺骗和无谓的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
6、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7、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赞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8、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9、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应对幼儿心理健康五步曲
第一步:释放家长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开始闹脾气时,家长一定也会产生生气、厌恶、无奈等情绪。当意识自己的情绪后,我们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让自己平静下来后再做出正确引导孩子的措施。
我们大人本身可能也都有各种控制情绪的问题,经常一遇到不顺意就暴怒,甚至更甚者有暴力倾向。所以,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家长在修炼自己的内功,我们要和孩子一起成长。
第二步:用同理心和孩子建立连接
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后,我们也要对孩子的情绪表示理解。其实对待孩子,就应该如同我们对待其他成年人一样尊重。
当我们面对生气或者委屈的成年人时,可能首先是安慰,表示理解,而不是一上来就骂:“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 或者“这有好什么好生气的!”。
当我们对待孩子时,要放下身段,和孩子站在同一个生理和心理高度沟通。比如:“宝贝,我知道你很想要这个玩具。”
第三步:倾听孩子的内心
我们觉得绿豆大小的事情,孩子却可能认为是天塌了。当孩子哭闹着要玩具或者和其它小朋友有争执的时候,我们要懂孩子这么做背后的原因。比如有的孩子,并不是每次看到玩具都一定会哭喊着要买,或者也不是在和任何小朋友玩的时候都会抢玩具,所以我们要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家长这个时候可以问问孩子,比如:“你能和我说说为什么一定要这个玩具吗?”
孩子可能回答:“因为这个可以和我家里的配对。” 不管孩子给的回答是什么,我们不要觉得荒唐无理,而是真心接受。
第四步: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情绪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情绪失控后,我们就能开始为冷静的对话做准备。我们可以问孩子:“如果妈妈不给你买你会有什么感觉?”
进行到这一步时,孩子狂风暴雨般的情绪已经渐渐缓和了,因为他需要开始理性地思考自己为什么要买玩具,为什么做这些事情,有什么感觉和情绪。
第五步: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最后,我们一起和孩子探讨可行的方案。家长要和孩子说清楚自己的底线和原因,比如一定不能买玩具的原因是什么,然后让孩子提出解决办法。
这里要注意的是,一定要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我们不能先给出方法让孩子选择。只有孩子自己真心认可的答案,他们才会心甘情愿地去做。
当遇到问题时,如果家长经常重复这5步,就会逐渐培养孩子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先冷静下来,一起想解决方案的习惯。
情绪调整策略的核心就是把孩子当做有成熟心智的人对待,大人要不卑不亢,不要颐指气使,也不要无限妥协,锻炼孩子能够理性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我们一起努力,守护孩子的健康心理。
编辑:陈莲
校 对:谢维东
审 核:徐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