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患者多数是幼儿,这种疾病主要症状是咽部和口腔出现疱疹,所以会产生很强烈的疼痛,患儿的食欲因此会受到影响,所以预防这种疾病是很重要的,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饮食习惯和日常口腔清洁。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高发病,患者多数是学龄前的幼儿,患上这种疾病之后,孩子不但会发高烧、口腔和咽喉还会长疱疹,所以经常不想吃东西,对健康影响非常大,也给家长带来很多烦恼,因为没有专门的药物或者疫苗可以来预防这种疾病,所以家长只可以在生活中做好预防工作,下面具体介绍。
一、病因
大多为柯萨奇病毒所引起,A组2、4、6、9、16、22型皆可引起此病,B组1~5型也可致病,但较少见。此外,埃可病毒3、6、9、16、17、25型和肠道病毒70型也可引起本病。
疱疹性咽颊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可直接经由肠道、呼吸道传播,也可间接经污染的手、食品、衣服、用具等传播。
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受到感染,但以1~7岁多发。因婴幼儿呼吸道屏障功能不足,呼吸道黏膜柔嫩,呼吸道分泌抵抗细菌、病毒的免疫物质不足,呼吸道“自洁”功能差,故易发病。
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2~4天。常急剧发热,热多为低度或中等度,偶见高达40℃以上,甚至引起惊厥。热程大都2~4天。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诉咽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婴幼儿则表现为流涎、拒食、烦躁不安。有时伴头痛、腹痛或肌痛,5岁以下小儿有1/4可伴发呕吐。
典型症状出现在咽部。表现为咽部充血,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数个(少则1~2个,多达10余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2~3日后红晕加剧扩大,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此种黏膜疹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也可位于软腭,悬雍垂,扁桃体上,但不累及齿龈及颊黏膜。
病程一般为4~6天,偶有延至2周者。部分手足口病患儿以疱疹性咽峡炎为首发症状,随后可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
三、检查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大多正常。如白细胞总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正常,应考虑合并细菌感染。
取咽部疱液或粪便,经组织培养或接种于乳鼠可得致病病毒,同时可取急性期及恢复期血清进行特殊的中和抗体、补体结合或血凝抑制试验,以助确诊。
四、诊断
在疾病流行期间,根据典型症状和特征性咽峡部损害即作出诊断。最好通过从损害处分离到病毒或通过特征性抗体滴度升高加以证实,但这些检查并不推荐常规采用。
五、鉴别诊断
1、疱疹性口腔炎,其特点为任何季节均可发病,呈现更大的,持续更久的溃疡。
2、复发性口疮和贝氏(Bednar)口疮很少发生于咽部,而且一般无全身症状。
3、柯萨奇A组10型病毒也会引起类似病变(淋巴结性咽炎),但口咽部损害突出,呈现白色到黄色小结,治疗为对症处理。
六、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较强,应注意隔离治疗,患儿用过的餐具、玩具等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患病期间注意休息,多饮温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忌食刺激性食物,不吃过热、过冷的食品。
目前对肠道病毒感染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用10%硝酸银涂于溃疡处或用咽喉灵丹,冰硼散等吹播咽部以减轻咽痛症状。口服维生素C及B等。
对于轻、中度发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体温超过38、5℃时,可给予布洛芬等退热药。有高热惊厥及严重肌痛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和止痛剂。
七、日常护理与预防
1、隔离护理。隔离患儿7-10天,食物清淡、不吃刺激性食物,每日使用漱口水漱口。
2、不要带孩子到人多的地方,因为这种疾病是病菌感染引起的,人多的地方细菌病毒也多,因此要注意,特别是商场等比较空气不流通的地方,不要经常带孩子去。
3、孩子的用品和玩具要注意清洗,这样可以避免感染病菌,特别是孩子在幼儿园的用品,要注意消毒,还要教育孩子不要使用别人的物品,减少感染疾病的机会。
4、注意孩子的口腔卫生,这种疾病主要是侵犯口腔,所以要帮助幼儿保持口腔是干净卫生的,让孩子经常漱口,每天刷牙,防止细菌生长,还不可以自己刷牙的孩子,家长要帮助孩子清洁口腔。
5、让孩子保持好的饮食习惯是很重要的,多吃新鲜果蔬可以补充足够的维生素,这样对抵抗疾病有很大帮助,平时不要让孩子油炸、辛辣、油腻的零食,要保持清淡饮食。患病期间注意休息,多饮温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忌食刺激性食物,不吃过热、过冷的食品。
6、提高孩子的抗病力是可以预防很多疾病的,特别是身体虚弱的孩子,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注意营养饮食,充足的睡眠等都是可以提高免疫力的。家长要让经常带孩子到户外运动,同时避免受寒,降低患病风险。
7、儿童生活的环境应经常清洁,孩子的房间要保持通风,最好可以经常有阳光进来,这样有杀菌作用。
编辑:陈莲
校对:徐琴
审核:谢维东 徐东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