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天气,忽冷忽热,咳嗽、发热的孩子增多,特别是在疫情结束后“报复性”出游的第一个五一假期后,新冠病毒“查漏补缺”,来了一大波“初阳人员”和“复阳人员”,面对新冠病毒感染,尤其是儿童,如何做好防护?
一、复阳应对措施
当孩子出现复阳症状如发烧、咳嗽时,下面3个应对措施家长们一定要牢记。
1.什么时候使用退热药?
发热是一种生理机制,对抗感染和病情恢复有益。发热本身不会导致病情恶化或神经系统损害,降温治疗不能降低发热性疾病的病死率,使用退热药的主要好处是改善患儿的舒适度,从而改善整体临床状况。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应该依据发热是否造成了患儿不适,而不是以单纯的体温决定是否使用退热药。
我国2016版《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急性发热诊断和处理若干问题循证指南》推荐:对≥2月龄、腋温≥38.2 ℃,或因发热导致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儿童,应给予退热药物。
对患有慢性疾病或病重、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如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等儿童,因为发热可导致代谢率增高,加重脏器负担或损害,导致病情恶化,所以应积极降温。
2.有以下情况请立即就医
(1)2岁及以上的孩子,反复发热超过72小时,建议面诊医生。
(2)任何年龄段的孩子,假如伴有昏睡、反应迟钝、惊厥、不吃东西、反复呕吐、呼吸困难、耳朵疼痛等其他严重的症状时,建议立即就医。
(3)孩子伴有脱水(如口干、前囟凹陷或者尿量明显减少),建议立即就医。
(4)热退超过24小时后,再次出现的发热建议面诊医生。
(5)反复发热超过40度,建议面诊医生。
(6)孩子有慢性疾病、肝脏或肾脏疾病时,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
除了以上的情况外,您对孩子有任何担心,都可以尽快面诊医生。
二、新冠病毒感染日常预防
预防大于治疗。除了复阳的应对措施,日常预防也是极其重要的。家长们也无需过于忧虑,孩子和大人都要增强免疫力,以最好的状态防御病毒,这是避免被感染的重要手段。
1、加强体育锻炼:家长多带孩子户外活动,保持适度的运动量,可以提高孩子的抵抗力。
2、注意保暖:避免孩子受风寒。家长按气温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或过热。特别是孩子玩耍出汗较多时,要注意保暖。
3、合理饮食、作息规律、睡眠充足:家长可根据孩子年龄阶段合理搭配饮食,荤素搭配,不给孩子吃生冷刺激、不洁食物。
4、开窗通风
别忽略这一举动,每天早中晚各不少于30分钟的开窗通风,让室内空气流动,是防止病毒存留的有效方法。
5、保洁到位
始终要保持家具、桌面、地面的清洁,特别是孩子的玩具和餐具要定期消毒,以防病从口入。
6、教会孩子打喷嚏礼仪
家长要做到不对着孩子打喷嚏和咳嗽,教育孩子学会咳嗽、打喷嚏的三步骤:用纸巾将口鼻遮住、将污染的纸巾扔进垃圾桶、用流动水认真洗手。如果来不及取纸巾,也可以用手臂遮挡口鼻。
7、减少外出
尽量少带孩子去人多、空间封闭的场所,不与呼吸道感染者接触;嘱咐孩子不乱触摸,不用手揉搓口眼鼻等部位。
8、预防交叉感染
尽管已经逐步开放公共场所不用强制性佩戴口罩,但是流感期间,在人多、密闭的场所还是提倡佩戴口罩。佩戴期间要注意观孩子察口罩佩戴情况,如孩子反应不适,应随时帮其调整。
9、卫生习惯
孩子回家后、咳嗽喷嚏后、饭前便后都要用洗手液认认真真地洗手。洗手每一步揉搓时间应大于15秒,家长们要监督小朋友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10、做好健康监测
若儿童出现咳嗽、发烧等症状,在确定无外出、没有接触过感染者和患者之后,可先监测儿童体温,采取居家治疗,并做好抗原自测;如果孩子体温不降,呼吸困难,精神状态不佳,应及时就诊。
11、接种疫苗
疫苗还是目前最好的预防新冠的方法,当孩子满足接种条件时,应尽早带孩子接种疫苗。
面对“复阳”我们可以有紧张的情绪,但也不要过度惊慌,家长和孩子都要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坚持锻炼,好好吃饭,好好睡觉,这样有助于增强防御病毒的能力。
编辑:陈莲
校对:徐东青
审核:陈仁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