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婴幼儿时期相比,学龄前儿童生长速度减慢,各器官持续发育并逐渐成熟。学龄前儿童膳食的关键是:供给其生长发育所需的足够营养,帮助其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为其一生建立健康膳食模式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龄前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儿童在3周岁后至6岁入小学前这个阶段称为学龄前期。
学龄前儿童的体格发育速度相对减慢,但仍保持稳步地增长,此期体重增长约5.5kg(年增长约2kg),身高增长约21cm(年增长约5cm)。
到3岁时,儿童20颗乳牙已出齐。6岁时第一颗恒牙可能萌出,但咀嚼能力仅达到成人的40%,消化能力仍有限,尤其是对固体食物需要较长时间适应,因此,不能过早进食家庭成人膳食,以免导致消化吸收素乱,造成营养不良。
5岁~6岁儿童具有短暂控制注意力的能力,时间约15分钟。但注意力分散仍然是学龄前儿童的行为表现特征之一,这一特征在饮食行为上的表现是不专心进餐。吃饭时边吃边玩,使进餐时间延长,食物摄入不足而容易发生营养素缺乏。
学龄前儿童个性有明显的发展,生活基本能自理,主动性强,好奇心强。在行为方面表现为独立性和主动性,在饮食行为上的反映是自我做主。对父母要求其进食的食物可能产生反感甚至厌恶,久之导致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行为和营养不良。3岁~6岁小儿模仿能力极强,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行为常是其模仿的主要对象。
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学龄前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投,新陈代谢旺盛,对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量相对高于成人,合理营养不仅能保证他们的正常生长发育,也可为其成年后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任何一种天然食物都不能提供人体所必需的全部营养素。儿童的膳食必须是由多种食物组成的平衡膳食,才能满足其各种营养素的需要,因而提倡广泛食用多种食物。
谷类食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国传统膳食的主体,可为儿童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等。学龄前儿童的膳食也应该以谷类食物为主体,并适当注意粗细粮合理搭配
二、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应鼓励学龄前儿童适当多吃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所含的营养成分并不完全相同,不能相互替代。
在制备儿童膳食时,应注意将蔬菜切小、切细以利于儿童咀嚼和吞咽,同时还要注重蔬菜水果品种、颜色和口味的变化,以引起儿童的兴趣。
三、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
鱼、禽、蛋、瘦肉等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良好来源。动物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且赖氨酸含量较高,有利于补充植物蛋白中赖氨酸的不足。
肉类中铁的利用较好。
鱼类特别是海产鱼所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
动物肝脏含维生素A极为丰富,还富含维生素B2、叶酸等。
鱼、禽等含蛋白质较高、饱和脂肪较低,建议儿童可经常吃这类食物。
【说明】
1、怎样保证学龄前儿童获得充足的铁
缺乏引起缺铁性贫血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疾病。学龄前儿童铁缺乏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1)儿童生长发育快,需要的铁较多,每干克体重约需要lmg的铁;(2)儿童与成人不同,内源性可利用的铁较少,其需要的铁更多依赖食物铁的补充;(3)学龄前儿童的膳食中奶类食物仍占较大比重,其他富含铁的食物较少,也是易发生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动物性食品中的血红素铁吸收率高。动物肝脏、动物血、瘦肉是铁的良好来源。膳食中丰富的维生素C可促进铁吸收。
2、如何满足学龄前儿童对锌和碘的需要
锌最好的食物来源是贝类食物,如牡蛎、扇贝等,利用率也较高;其次是动物的内脏(尤其是肝)、蘑菇、坚果类和豆类;肉类(以红肉为多)和蛋类中也含有一定量的锌。
含碘较高的食物主要是海产品,如海带、紫菜、海鱼、海虾、海贝类。学龄前儿童每周应至少吃一次海产食品。
四、每天饮奶,常吃大豆及其制品
奶类是一种营养成分齐全、组成比例适宜、易消化吸收、营养价值很高的天然食品。除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核黄素外,含钙量较高,且利用率也很好,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儿童摄入充足的钙有助于增加骨密度,从而延缓其成年后发生骨质疏松的年龄。对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的学龄前儿童,应鼓励每日饮奶。
大豆是我国的传统食品,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Bl、维生素B2、烟酸等。为提高农村儿童的蛋白质摄入量及避免城市中由于过多消费肉类带来的不利影响,建议常吃大豆及其制品。
【说明】
奶及奶制品钙含量丰富,吸收率高,是儿童最理想的钙来源。每日饮用400mL~500mL牛奶,可保证学龄前儿童钙摄入量达到适宜水平。
豆类及其制品尤其是大豆、黑豆含钙也较丰富,芝麻、小虾皮、小鱼、海带等也含有一定的钙。
五、膳食清淡少盐,正确选择零食,少喝含糖高的饮料
在为学龄前儿童烹调加工食物时,应尽可能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让孩子首先品尝和接纳各种食物的自然味道。为了保护儿童较敏感的消化系统,避免干扰或影响儿童对食物本身的感知和喜好、食物的正确选择和膳食多样的实现、预防偏食和挑食的不良饮食习惯,儿童的膳食应清淡、少盐、少油脂。并避免添加辛辣等刺激性物质和调味品。
学龄前儿童胃容量小,肝脏中糖原储存量少,又活泼好动,容易饥饿。应通过适当增加餐次来适应学龄前儿童的消化功能特点,以一日“三餐两点”制为宜。各餐营养素和能量合理分配,早中晚正餐之间加适量的加餐食物,既保证了营养需要,又不增加胃肠道负担。
学龄前儿童新陈代谢旺盛,活动量多,所以营养素需要量相对比成入多。水分需要量也大,其饮料应以白开水为主。目前市场上许多含糖饮料和碳酸饮料含有葡萄糖、碳酸、磷酸等物质,过多地饮用这些饮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食欲,使儿童容易发生龋齿,而且还会造成过多能量摄入,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说明】
零食是学龄前儿童饮食中的重要内容,应予以科学、合理的选择和安排。一日三餐两点之外添加的食物属于零食,用以补充能量和营养素的不足。
零食品种、进食量以及进食时间是需要特别考虑的问题。在零食选择时,建议多选用营养丰富的食品,如乳制品(液态奶、酸奶)、鲜鱼虾肉制品(尤其是海产品)、鸡蛋、豆腐或豆浆、各种新鲜蔬菜水果及坚果类食品等,少选用油炸食品、糖果、甜点等。
六、食量与体力活动要平衡。保证正常体重增长
进食量与体力活动是控制体重的两个主要因素。食物提供人体能量,而体力活动/锻炼消耗能量。儿童需要保持食量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平衡。消瘦的儿童则应适当增加食量和油脂的摄入,以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的需要和适宜的体重增长:肥胖的儿童应控制总进食量和高油脂食物摄入量,适当增加活动(锻炼)强度及持续时间,在保证营养素充足供应的前提下,适当控制体重的过度增长。
【说明】
为什么要定期测量儿童的身高和体重
对于生长发育活跃的学龄前儿童,总能量供给与能量消耗应保持平衡。长期能量摄入不足可导致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消瘦和抵抗力下降,相反摄入过多可产生超重和肥胖,这两种情况都将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和健康。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和部分农村的调查显示,儿童肥胖的比例日益增高,已经成为我国儿童青少年最主要的健康问题之一。因此,需要定期测量儿童的身高和体重,关注其增长趋势,建议多做户外活动,维持正常的体重增长。
七、不挑食、不偏食,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学龄前儿童开始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活动,模仿能力强,兴趣增加,易出现饮食无规律,吃零食过多,食物过量。当受冷受热,有疾病或情绪不安定时,易影响消化功能,可能造成厌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所以要特别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
【说明】
学龄前儿童是培养良好饮食行为和习惯的最重要和最关键阶段。帮助学龄前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需要特别注意以下方面:
(1)合理安排一日三餐二点,定时、定点、定量用餐;
(2)饭前不吃糖果、不饮汽水等零食;
(3)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吃饭前不做剧烈运动:
(4)养成自己吃饭的习惯,让孩子自己使用筷、匙,既可增加进食的兴趣,又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能力;
(5)吃饭时专心,不边看电视或边玩边吃;
(6)吃饭细嚼慢咽,但也不能拖延,最好在30分钟内吃完;
(7)不要一次给孩子盛太多饭菜,先少盛,吃完后再添,以免养成剩菜、剩饭的习惯;
(8)不要吃一口饭喝一口水或经常汤泡饭,这样容易稀释消化液,影响消化与吸收;
(9)不挑食、不偏食,在许可范围内允许孩子选择食物;
(10)不宜用食物作为奖励,避免诱导孩子对某种食物产生偏好。家长和看护人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