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
|
|
|
|
|
|
|
|
|
|
|
|
![]() |
|
![]() |
□ 当前位置: 教学频道 > 教师文苑 > 正文 |
[内部]以德树行风 用爱暖校园
发布人:梅丽娟 发布时间:2014/06/07 22:24:57
小的时候,觉得老师是神圣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神秘、威严和“权力”的职业。现在当我也置身于教师这一职业中,我才发现,神圣的是教师的责任,“权力”即是责任的化身。教师的权力与责任并存,权力越大,责任越大。 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升华。教师的奉献虽然不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课堂内外谆谆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我踏上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 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将是教师最伟大人格力量的体现。师德即“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从爱学生的角度讲,就是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明确要求“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把教师作为终生职业的伟大教育家孔子就把“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当教师的首要条件,孔子说:“教不倦,仁也。”他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他还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孔子对学生极其热爱,全面关心,堪称爱生典范。他关心学生志向,多次让学生“言志”,并加以指导;关心学生的出路,负责推荐学生的专长;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在教育教学中“无私”、“无隐”,学生家中有困难,他设法给予帮助;学生有病他亲自探望;学生不幸早亡,他悲痛欲绝。他时常和学生生活在一起,或讨论学问,或谈笑歌舞,或到河里沐浴,真是做到了师生打成一片,感情深厚。孔子对学生的热爱赢得了学生对他的尊敬。学生敬佩孔子道德高尚,学识渊博,教人得法;孔子有病,学生焦急万分,服侍在旁;孔子死后,学生守丧三年,决心继承其遗志,传播他的学说。孔子与其弟子尊师爱生的佳话为人们世代流传。 正所谓好师德培养好教师,好教师造就好学生,好学生谱写好未来。这不正是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吗?作为教师,应该无私地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平等地对每个孩子,了解他们特有的情感世界,懂得他们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体验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时时感受到努力得到的肯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当老师把一颗真诚的心交给孩子,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公平地把爱和温暖送给每一个孩子时,孩子小小的心定会融化在师爱中,在学习生活中找到快乐,愉快地接受教育。 “学高为师”是说,一个人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样才可以做个真正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身正为范”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处处为学生之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又中提出“终身学习”,即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也曾在他的文集中写道“言高为师,身正为范”即为言语高深的人成为老师,行为端正的人成为典范。 如何学高?首先,教师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我们深刻认识到扎实的基本功、深厚的学科专业知识素养是教师能够灵活自如地调度课堂的源头活水,许多名师的课堂精彩之处就在于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体现的机智幽默,这种幽默机智的课堂反应源于教师广泛涉猎各门类的知识。科学与艺术本来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教师努力让自己成为“杂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自己的教学风格就是自己的影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教学艺术,自成一脉。我们应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风格,自己的教学艺术。其次,加强教师自我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师的反思是以自己的职业活动做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思考、反省、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反思可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反思。通过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不断优化,不断成熟,通过对经验教训的总结,使自己能够更好地驾驭课堂。在不断的总结、反思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努力使自己业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有魅力的教师。 那么如何身正?首先,作风正派,品德高尚。我国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要做到这一点,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个正派人,其突出表现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把言传和身教有机地统一起来。”教师想要在学生身上看到的东西,首先应该在自己身上看到。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才能真正称得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称号。其次,仪表端庄,言语适度。教师的高尚师德不仅表现于内在的精神世界,也表现于外在的仪表风度、言谈举止,这看似平常,实则内涵极为丰富。教育家马卡连柯十分重视教师仪表对学生的影响,他指出,教师“必须是衣服整洁,头发和胡须都要弄的像样,鞋袜洁净,双手洁净,修好指甲和经常备手帕”,“皮鞋应该刷干净,办不到这一点事情,那还谈什么教育”,这绝不是苛求,因为每天都有几十双眼睛在注视教师,而他们的观察所得到又要融入自己的人格中,因此,教师要以朴素大方、整洁得体的仪表给学生。教师言语轻浮随便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科学真理的庄严感;严肃过分会导致学生望而生畏;动作太多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表情呆板又会使学生困倦乏味。这对教师的言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走上三尺讲台,教书育人;走下三尺讲台,为人师表。教师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和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的道德基因的转接者。因此,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培养,需要教育,更需要的是每位教师的自我修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