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嘱托”、“飞来横祸”、“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等语句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自主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司马迁写《史记》的背景,初步体悟司马迁的人物形象。
课前预习
完成预习单
教学流程
一、审题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让我们追随着历史的脚步,回到两千年前的西汉,去感受一位伟大灵魂给予我们的心灵震撼,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司马迁发愤写< 史记>》
2.指名学生读题目,质疑:你从课题中知道了什么?
3.读课题后你还想知道什么?
好,带着这些问题再读一遍课题。
二、自学课文,解决字词
1.不动笔墨不读书。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司马迁在什么情况下完成了史书?
2.出示词语:嘱托、飞来横祸、酷刑、悲愤交加、摊开
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请同学们带着感情齐读两遍词语。
结合课文来说说对于这些词语的理解。
(1)“嘱托”:嘱咐、拜托(谁嘱托谁?嘱托了一件什么事情?请你读出来。为什么用嘱托,它与嘱咐有什么不同,换做嘱咐好不好?)
(2)“飞来横祸”:意想不到的灾难(1、为什么你读作横?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读二声,什么情况下读作四声横?可做适当点拨:横冲直撞、老泪纵横。蛮横、发横财、飞来横祸。追问:司马迁遇到了什么样的灾难)
(3)“酷刑”:刑是我们今天学到的生字之一,想一想,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追问:开刀就是用刑,不错,那么司马迁到底犯了什么罪,用了什么刑?)
(4)“悲愤交加”:悲痛和愤怒交加在一起,(司马迁悲痛的是什么?愤怒的又是什么?是啊,士可杀不可辱,请同学们试着把这词语读出你的感受。是啊,面对着这份耻辱司马迁如何选择的,继续向下看。)
(5)摊开:摆开、展开。(你能来试着做一下动作吗?从这样一个动作中我们能感受到司马迁的内心吗?)
(6)他耗尽了心血,你怎样理解耗尽,看插图,那微弱的烛光,在一点一滴消耗他的生命。
(7)是啊,司马迁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因为他想到了这样一句话“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于是他释怀了,他相通了,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自己的理解,相机点拨查字典泰、及隶两个字的字形及字义)出示
是啊,于是司马迁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 引读>,他耗尽心血,用了整整13年时间完成了这一部52万余字的巨著,《史记》。
三、交流资料,了解司马迁
1.课前老师要大家收集了司马迁的有关资料。谁愿意来分享你所知道的司马迁?
2.学生交流
四、总结提升,设小标题
1.为了年少的梦想,为了父亲的一句嘱托,在耻辱面前他没有低头,司马迁义无反顾地、忍辱负重地编写史书,向伟大的史家之路迈进,结合着你的感悟,试着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每个段落的段意。
2.再精简一点,我们以小标题的形式来归纳每个自然段。
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指导。)
3.教师小结
当堂练习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两千多年过去了,司马迁伟大而不屈的灵魂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司马迁,去了解司马迁真实的内心,了解他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的?
二、出示思考题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2.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3. 司马迁是怎样写《史记》的?
三、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四、组织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
生:(1)因为他受家乡文化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对古代英雄故事感兴趣。(结合文中句子“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2)受父亲的影响。(结合文中句子“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3)受父亲的嘱托。(结合文中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对儿子说的话。)
师:(1)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齐读。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论的基础,课文的哪里写了他受父亲的影响。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话。
(3)父亲临终前的嘱托
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
指导朗读。
正是由于自己从小就喜爱历史,再加上父亲临终前的嘱托,使他义无反顾地扎入这编写史书之中。可就是在这时,却来了一场飞来横祸。
2.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生:(1)因为遭遇一场飞来的横祸,使他忍受的屈辱,简直生不如死。我想:他发愤写史记可以减轻他心中的痛苦。
(2)因为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他这样死太不值得了。于是就放弃了死的念头,发愤《史记》的创作。我想:如果当时他没有受到宫刑,也许还写不出《史记》。
出示: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完成这部史书!”
指导朗读, 这段话集中体现了司马迁人生观,这样精辟的语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小结: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受到酷刑,遭受人生难以承受的打击;另一方面是他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
忍辱负重的司马迁要想实现自身的价值,当时唯一的选择就是写好史记,那么他是如何写的呢?
3.司马迁是怎样写《史记》
(1)出示要求:对照插图,联系课文,展开想象,以“在昏暗的油灯下……”为开头说一段话。
(2)请同学们静静地想像,思考。
(3)交流汇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后人是怎么评价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吗?我国大文豪鲁迅先生曾这样评价《史记》(出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那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崇高的人格将永远闪耀着不朽的光芒,他无论在历史上还是文学上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为后人展示了一部规模宏大的社会变迁史,可谓辉煌巨著传万代!面对司马迁的画像,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评价)从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件事中,你又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总结: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司马迁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司马迁的精神。”
当堂练习:
填空.
1.《史记》记载了从_________到__________这_________年间的历史,是司马迁用了整整13年时间,完成的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
2.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____________故事,讲汉代史官_______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_______-的事。
家庭作业:
按要求写词语。
1.写近义词。
嘱托( ) 悲愤( ) 克制( ) 耗尽( )
2.写反义词。
痛苦( ) 耻辱( ) 发愤( ) 克制( )
3.补充词语。
专心( )( ) ( )( )交加 走马(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