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心中的那片“磁”海
----对“磁体和磁场”教学设计的再思考
【摘 要】实验是打开物理学这扇大门的钥匙,初中物理本身整体难度不大,我们教师要从平时教学中深度挖掘有创意的实用性更强的实验,同时在实验的教学中提炼出更多的有思想有内涵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科学素养。笔者以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磁体和磁场》这一节为例,从课堂的引入实验到学生分组实验的设计再到教师演示实验的改进,以及师生互动提问时问题串的提出等做一个深度的剖析和反思。
【关键词】 实验 提问 反思
《磁体和磁场》是苏科版物理九年级下册第16章《电磁转换》的第一节,它既是对八年级下册《物质的物理属性》延伸和发展,也为下一节《电流的磁场》的教学作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笔者以《磁体和磁场》第一课时中几个典型的教学片段来分析。
一、创设有趣的实验情境,给予开放的实验环节,打开学生“任督二脉”
实验情境引入:
师:老师这里有十几个发光二极管,根据电学知识,给他们接上电源,连接好电路就可以使其发光。如果今天停电了也没有其他形式电源,怎么让它们发光呢?
学生抓耳挠腮,坐等老师发电!
当把教室的灯关上的时候,教师通过转动风扇叶片使得十几个串联的二极管发出了刺眼的光芒后,学生惊呼从此再也不用担心家里停电了,原来“这样的方式”也可以使灯发光。以这样有趣的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达成率也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同时引出本节课《磁体和磁场》的学习,也为后面学习电磁感应做一铺垫。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物理,而我们学习物理是有它的现实意义的。
在“认识磁体”这一环节中,常规做法是老师先做,再总结,几乎大部分都是老师操办,学生始终被老师禁锢在自己的围城中,思维打不开,似乎被老师牵着鼻子走。其实有了小学的基础和生活经验我们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己处理。关于“磁”你有哪些认识?以这个问题发问你会发现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令你脑洞大开,也暴露出学生先前对磁现象的不严谨,不科学的认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分组实验。如,问题1: 磁体只能吸引铁吗?问题2:磁体的各个部分吸引大头针的数目一样吗?问题3:磁体间能否产生相互作用?可以用什么事实说明?问题4:怎样让一元硬币吸引回形针?(教师准备的分组器材有:两个用线系好的磁体,若干回形针,老版和新版五角硬币,一角硬币,铁,塑料等)。
在“认识磁体”这个分组实验环节中,教师无须太多干预,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分组实验,自己探究发现,最后小组代表发言,成员补充,而教师只做总结,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完全展示了自己。
反思: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为了节约课堂时间或者害怕学生答错就一味让学生接受式学习,而应该目光长远,充分利用实验,该放手时一定要放手让学生探究。教师给学生一个展现自己的平台,学生会还你一个惊喜。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自己观察现象,发现规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正体现了科学探究的精神和流程。
二、精心设计问题串,层层深入,加深思维含量,提高科学素养
磁场和磁感线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磁场”这个名词的引出和学习磁场具有方向性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这样层层递进式的提问。
教师拿出一个大的静止的磁针,让磁针由静止变为运动,用了两个办法都可以让小磁针转动。教师操作:用“吹” 和 “磁体靠近”方式使得小磁针转动。
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
生:施力物体没有和受力物体直接接触。
师:人通过什么物体给小磁针施加力的作用。
生:看不见的物质--空气。
师:磁体没有和小磁针接触,磁体怎么给小磁针施加力呢?
生:会不会和空气一样,也是看不见而又摸不着的物质。
师:磁体是通过它周围的看不见的“磁场”对小磁针施加力的作用。
师:空气看不见我们可以怎么研究它?学生思考
(教师提示:空气的流动会形成气流,气流会带动国旗飘动。可以通过研究看得见的国旗飘动等来研究看不见的气流,这是一种转化的思路)
师:我们利用转化的思路,看不见的磁场就可以通过什么看得见的现象来研究?
生:小磁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教师总结并演示:我们把这个研究方法称之为转换法。我们将看不见的磁场转化为看得见的小磁针的转动,老师这里有一个条形磁体,我们想象一下它的周围存在看不见磁场,但磁场使小磁针受力转动的现象我们是可以看见的。
师:我们放一个小磁针在磁体附近,多次反复拨动,发现小磁针的南北极始终固执的停在同一个方位。
师:反复拨动小磁针,小磁针停在同一个位置,这个说明了什么?
生:小磁针受到了力。
师:它为什么不停在别的方向,而偏偏停在这个方向?
生:说明小磁针受到力的方向就是沿着这个方向。
师:国旗受力飘动的方向反应该位置气流的方向(可用吹风机吹动小国旗做演示)那该点的小磁针受力方向能代表谁的方向?
生:磁场方向。
师:小磁针静止时的受力方向只能反映该点的磁场方向,磁体周围的磁场很大,我只选择了一个位置,那么其他位置的磁场方向和这一点是不是一样?如果不一样的话会不会有什么规律?.......
反思: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必不可少,好的问题给于学生启发和思考,带来灵感和思维,所以教师要做到精心设计问题。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中将看不见的磁场“问”出来。将磁场具有方向性“问”出来。在问的过程中一定要给于学生时间思考,在师生互动的问答中,使得课堂渐入佳境,在问与思考之间思维的素养得以训练也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