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分析
初中物理电学版块一直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历年中考占分值大,学生得分率低的地方,尤其是电功率学习,公式多,题目活,再加上新优质初中生源薄弱,能力欠缺,做起计算题来更是一筹莫展,有的学困生甚至到了连笔也动不了的局面,完全放弃。在这样的背景下,功率的计算如何教学已经成为困扰着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多年的问题,大家都在苦苦思索着解决问题的良方,面对生源薄弱的新优质初中的孩子,学情是我们不得不重视的问题,如果吧这么多推导公式一下子全部倒给学生,孩子们肯定是凌乱的,而且会更加加剧厌学心理,才会导致提不起笔来的境地。面对这样一群状况不佳的“问题”学生,我们能做的也不只是一味的抱怨。在现有的生源环境下,在每个班级的具体学情下,我们的老师有没有想方设法积极的去思考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呢?我们有没有精心的为他们备好每节课?有没有设身处地的为他们准备一些力所能及的课后习题和作业呢?如果我们给更多的台阶,可以让孩子们顺着台阶一级一级攀登,尽管会那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也能到达目的地。
二、情景描述
这节课是的功率第三课时,纯计算习题课,特别枯燥。
前面两课时是第一课时——认识功率,第二课时,伏安法测较小功率和电能表较大功率,主要就是两个公式的运用,即功率的定义式P=W/t和伏安法求功率,即P=UI,这两个公式经过了两节课的打磨,学生理解和运用起来相对熟悉多了,是时候给出新的计算公式了。
第三课时伊始,我拍了某学生作业的错题照片(典型计算错误)放到PPT上,如图:
师:“小A同学的作业做的很赞!”
生:“很赞?”“明明是错的好吗?”“字还写得这么丑...”学生议论纷纷,不屑一顾,还有人做鄙视状...
师:“我说的是态度,你们看,虽然他计算过程不对,但是他在填空题旁边还标注出了计算的过程,这是很多同学都没有做到的,所以我为他点赞!”
生:有部分学生不好意思的低下头,刚刚做鄙视状的学生沉默了...
师: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初见成效,下面切入主题,“但是小A同学的计算犯了一个严重错误,正好他写了计算过程,你能帮他把这个错误找出来吗?”
生:部分学生一眼就看出了端倪:“是电流的数据4A不对”
师:“4A哪不对啦?”
生B:“电压都变了,电流也不是原来的了”小C擦嘴:“100块钱都用了只剩一半了,还以为自己口袋里有100呢”
师:笑,“小C同学这个比喻特别贴切,我喜欢!”
师:继续追问:“既然电流变化了,那是多少呢?”
学生陷入了思考...
师:“那么大家想想看,该电热器的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还有哪些不变呢?”
生D:“电压、电流、功率都变了,电阻不变”
师:“太对了,既然电阻不变,那我们要好好利用这个条件哦”“大家想想,新的电流应该怎么算呢?新的功率呢?”
生E:上黑板板书计算过程,四步,先算额定电流I=P/U=64W/16V=4A,再算电阻R=U/I=16V/4A=4Ω,再算实际电流,I’=U’/R=8V/4Ω=2A,最后算实际功率P’=U’I’=8V.2A=16W
师:“写的非常好,思路特别清晰,下标也没有忽略,可是我觉得步骤有点多哎!你们觉得呢?”“有没有简便的解法?”
生:沉默,陷入思考...无法解决
师:“那好吧,就这个办法也挺好,不管白猫黑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
师:趁热打铁,我们再来一道,“220V,100W”规格的白炽灯,你能用最快的速度算出它正常工作时的电阻吗?
生:部分孩子拿起笔打起了草稿...,电流I=P/U=100W/220V≈0.45,R=U/I=220V/0.45A≈488.9Ω..
还有一些孩子看见不好算干脆就不算了..
师:“好难算啊?你们想不想要简便算法?”
生:“当然想哎!”
师:故作神秘状:“是时候给大家介绍几位新朋友了”
师:“你们自己来请出他们哦”引导学生推导新公式:R=U2/P
师:我们来试试新朋友的本领吧?把刚才算不出来的电阻再算一遍看看?
生:用新公式计算R=U2/P=(220V)2/100W=484Ω,
生F:“居然差了5欧呢,看来用对公式很有必要呢!”
师:“你总结的太好了,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认识另外两个新朋友”
.......
三、课例反思
1. “小错误”,“大能量”。
老师们都喜欢漂亮的正确的作业文本,而对那些错误率高的作业就很不待见,甚至于是横加批评职责。作为一个智慧的教师,我觉得更应该重视这些错误,挖掘错误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正是这些错误才反映了我们教学中的不足,反映了学生学习的漏洞或欠缺,所以我觉得理科老师们研究错题是一项特别有价值的工作,在这些错误中寻找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些错误之中寻找闪光之处,而不是批评和指责,这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了解自己学习的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2. “蚂蚁搬家”也无妨
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比较急躁,恨不得学生所有的内容一下子都掌握,喜欢把所有的东西一下子全部倒给学生,比如功率的公式,一下子全部给他,然后再来靠刷题巩固知识。这一点我不敢苟同。不同的孩子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是不一样的,尤其是我们这样的新优质初中的孩子,接受一个新的事物要有一定的过程,“慢工出细活”,他们有着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只能用自己地器官吸收各种营养,所谓“成长无法替代”,“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让问题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创设思维情境,设置思维阻碍,添设思维阶梯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只有让学生自己感同身受,自己观察、分析、思考,才能使他们自己明白道理,掌握方法。就好比我们所熟悉的“蚂蚁搬家”理论,小小的蚂蚁,靠一次次的慢慢积累,移步一个脚印,走踏实了,也能收获满满的成功。
3. 习题课不是“刷题”课
我们很多老师十分重视新课的教学,从引入情境到实验准备再到问题引领,准备的事无巨细,面面俱到,但是一到习题课,就有点马马虎虎,“打酱油”的味道,美其名曰:“不就是讲讲题目,刷刷题吗?”对于这点,我表示十分不赞同,在我看来,习题课比新课更重要,体现在习题教学至少占整个物理课程的一半以上学时,习题教学在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并达到迁移能力上起者重要作用。通过习题教学,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化、活化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能达到牢固地掌握概念,深刻地理解规律的目的。习题课更比新课难上,难就难在都是学过的东西,要把习题课上出新课的味道来,着实不易,不能是“回锅肉”,更不能是“夹生饭”,因此,这就是考验我们教师智慧的时候,怎样找到一些“新瓶”来装“陈酒”,
怎样在习题课中设计好有趣的情境,怎样设计变式训练来巩固,都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如果每次习题课都是老一套教学手段和题海战术,谁还能保证每天都有充沛的激情和精力来学习呢?所以,换个方法,换个说法,换个态度,给课堂营造一种鼓励、轻松、充满信任的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