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提到了一种有趣的班级经济制度,雷夫老师借由着类似社会运行方式的规则给每个孩子提供可申请的工作,并给予相应的薪水(模拟货币)。设立了班级银行,并提供了“不动产”(座位)买卖及拍卖会来让孩子们花钱。在此过程中让孩子们体验付出与收获,延迟享乐等等。
受此启发,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也设计了类似的规则。开学初给班级中的每个职位给予一定的薪酬,并公开招聘。在班会课上,由应聘的同学说一说自己应聘的理由,并由其它同学投票来最终确定每个职位的最终人选。
每周的班会课上会对上周各个职务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评议,不能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的同学将会被扣除相应的周薪。能够努力工作为班级体建设做出贡献的同学当然能够获得相应的薪酬。并发放周薪工资单。
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活动的也会得到相应的奖励积分。
结合班级的情况,我也制定了一个比较地方性的扣分规则。即如果早上到校补作业,那么就会扣分:1分/门。抄作业的5分/次。
一个学期下来,班级中的贫富差距拉开了。富有者一学期攒了200多分,而最少的人则是-100分。其实这样的统计类似于我们以往常规的常规积分,但是更具有趣味性。
每个月我们都会开班级拍卖会,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劳动所得拍取他们喜欢的东西。学期末的时候班级荣誉也会根据工资排名排序,靠前的同学优先。一学期坚持下来感觉效果不错,对绝大部分孩子的行为有约束引导的作用。孩子们也不再感觉到学校价值体系中唯分数论。只要你按照班级公约来,只要你能做好一个中学生应该做的事情,那么一学期下来多少都会有所积累和收获。每个月的拍卖会上都能够参与竞拍,收获自己喜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