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时段课堂教学评价”研究活动,是近两年来我校课堂教学推进的研究主题。2018-2019年第一学期,学校依托“新莲杯”赛课活动,打磨了学科组的“分时段课堂评价表”,并开设了两轮研讨课。在赛课过程中,陈哲、朱蕾、王云、金明明、王梅等老师脱颖而出。1月9日下午,赛课获奖教师代表在“莲花讲坛”分享了比赛的心得。
王云老师向大家分享了历史组“分时段课堂评价表”的实践心得。历史组的评价表在操作上比较简单,指标只有三项:“课程内容的突破”、“行为条件的达成”、“素养提升的表现”。在指标的引导下,学习目标的设计成为备课中最需要思考的内容。她也对历史学科评价表的使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课前的反馈复习与新授课的情景创设是否衔接的上?在课前直接导入新课是否更能够确保课的完整性?”
朱蕾老师与大家交流了地理学科评价表的设计意图。有效课前准备是课堂取得实效的关键,它应该包括教师准备和学生准备两个部分。复习提问使教学更贴合学生实际,促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加深学生知识掌握,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感受,让学生感受到教学的公平公正。以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开发教学情感因素营造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促进课堂互动交流。
陈哲老师结合开课的课例,向大家展示了数学组的基于“分时段评价表”的新授课教学模式。“前测——探究活动(例题)——自主探究(练习)——后测(补充提高)”。对前测的评价指标的设计主要考虑“回顾旧知,引导新知,启承作用;自行探索,引发思考,助学新知。”探究活动的评价主要围绕“探究本节课相关知识点,总结方法,指导学生学以致用。”自主探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巩固探究所学,学以致用,查漏补缺,强化熟练。”后测主要关注“人人面批,个别指导,绝大多数过关;学有余力,提供挑战。”
三位老师的讲座“干货满满”,也推着着老师们继续立足课堂,关注评价,提升效率。(信息员 张雯 沈治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