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下午,来自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学院)文化艺术系的刘畅老师和武赟昊老师,为我校剪纸、“跨界”让语文“活”起来两门校本课程的二十名同学带来了一节生动有趣的非遗课。
在理论授课阶段,刘畅老师从人类印刷史入手,讲述了印刷的由来、印刷的原理,介绍了印刷作品。刘老师告诉同学们,印刷的概念首先从印章而来,其本质是为了加快文化传播速度与文化辐射面积而应运而生的一种技艺;印刷的原理也与篆刻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印刷内容更多元,篇幅更广泛;在印刷作品方面,刘老师讲到了现藏于英国大英博物馆存世最早的宋代《金刚经》刻本,也展示了传统的饾版套色——由非遗学院的同学手工翻刻的《北平笺谱》《百戏玲珑》等。也展示了雕版印刷所需的工具:拳刀、线凿、丸刀、棕擦等,让大家对雕版印刷有了深刻的认识。
理论授课结束后,刘老师拿出非遗学院2015级文物修复专业学生手工刻制的《二十四节气图詠》之“寒露”“霜降”两块应时的雕版,给学生们现场体验雕版印刷。同学们热情高涨,在认真倾听了两位客人老师的介绍与演示后,跃跃欲试。我们的两位老师也摩拳擦掌,亲自上阵。活动最后,所有师生都获得了属于自己的一张雕版印刷作品。
和莫职非遗学院合作,是学校本学期校本课程的新尝试。学校希望通过两校的合作,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丰富学校校本课程的内涵,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刘老师和武老师的到访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后期我们还将邀请非遗学院的老师给我们的学生上书籍装帧、惠山泥塑上色等课,让学生接受更多的熏陶。(信息员 张雯 孟李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