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案例的定义:
是对具有问题性、典型性、故事性的教育教学的实例进行的理性分析。
1. 问题性实例:《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
案例需要解决问题
最近,听了一节《爬山虎的脚》的研究课,作为语文教师,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教学片断1: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一种野生植物,常被当作园林绿化植物引植到城市的角角落落。课前,我已经布置大家去观察这种植物,现在,我们一道来交流观察所得。说说你眼中的爬山虎……
生1:我家门前就有爬山虎,一大片一大片地贴在墙上,远远看去还以为是葡萄藤呢。
生2:爬山虎的脚和小动物的爪子一样,但我不知道它是怎样抓住墙面的。
生3:爬山虎这种植物很“凶”,它们生长的地方很少再有植物生长。
学生用了大量的时间交流他们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爬山虎,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不断地评价和询问。课堂教学随着这种交流被过渡“生活化”,让学生冷落了教材。学生只关注“生活所得”,不关心课文内容,不关心语文知识和能力。
教学片断2:
师:爬山虎为什么能紧紧地贴在墙上呢?如果你认识了爬山虎脚的结构,就能解开这个谜底。我要送给各个小组一些爬山虎的标本,看看谁能够通过观察发现爬山虎的脚的特殊构造。
随后,老师将标本分给各个“观察探究小组”,学生接过老师送来的标本开始观察探究,……
语文课堂上的这种“探究”很有趣,很热闹,“生活气息”也很浓,但是,语文课并不需要这种探究活动。语文课不是生物课,与其“探究”不如“阅读”。可以说,这样的探究让学生又一次远离了课文。这样的探究活动同样会耗费大量的学习时间,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这节语文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爬山虎、空隙、拂过、漾起等词语。2、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至第四自然段。3、通过课文阅读,理清叙述顺序,学习表达方法。这些重要的学科教学目标因为过程过度“生活化”而难以达成。
以前,语文教学过程太注重语文知识的传授,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觉学习枯燥无味。新课程改革力图改变这种状况,倡导学科知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是课程改革的明确导向。但是,一些教师在实践时,却走过了头,让课堂教学一个猛子扎进了“生活”的深处,扎得太深。于是,课堂上多见热闹的生活,鲜有学科知识的扎实教学和学科能力的有效培养。课堂教学的过度“生活化”,大大降低了语文学科的教学效率。一节过分热闹的“生活化”课堂教学之后,学生对学科知识又能一无所得,学科能力的提高也落不到实处。这就是语文教学过度“生活化”的危害。
实例分析:
1.让语文课再“语文”一些。
国家督学成尚荣提出:“让语文课再‘语文’一些”。语文课首先需要落实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的“字、词、句、章、语、修、逻、文”,语文的“听、说、读、写”,等等,都是复杂而又重要的。语文课不是其它学科的实验场,语文教师不要“种了别人的地,慌了自己的田”。语文教师也要“君子顾其本”。
2.“生活化”不是简单的生活。
教育生活化是指让教育教学和学生生活联系起来,通过生活进行教育,通过教育改造生活。然而,现在的语文课却有一种“泛生活化”倾向,似乎任何学科教学一旦和“生活”联系起来就一切“OK”、万事大吉了,这是值得警惕的。“生活化”不是说把生活简单地复制到课堂上来,而是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让所学知识能够在生活中有效运用,从而达到“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
2、典型性实例——案例具有普遍意义:《用心灵赢得心灵――一个“格格”的故事》
“格格”真出格
刚刚接手六年级某班班主任,我便遇到一个令我头疼的女孩。这个女孩子的一些举动,可能会令许多人目瞪口呆。因为她特别崇拜性格豪放不羁,行事无拘无束的“还珠格格”,也因为她的一些我行我素的行为,所以同学们都称她为“格格”,这个天不怕地不怕、自由自在的“格格”可真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她曾画了一张画送给了某男生,画面上是两个被一枝红心箭射中的小天使;她曾悄悄地乘人不注意的时候紧紧拥抱那男生的书包;她曾在体育课的中途溜回无人的教室,将那个男孩子的书包放在自己的课桌面中间,自己呢,则爬上桌子,俯卧在书包上,一直到下课其他同学回到教室也不愿从书包上起身。
一天课间,老师请她发个本子,她可倒好,就利用发本子的机会,偷偷地将本组男生的作业本统统深情地吻了一遍,然后再一本一本地工工整整地放在每位同学的桌上。简直是“地震”呀!班级里立刻就像是炸了锅,她此时倒像没事似的一言不发地端坐在座位上。
还有一天,为了报复某一和她两句话没有合拍的同学,举着扫把一直将人家从四楼追打到一楼,并不解气的她还只用十分钟就写了一出“微型剧本”,剧名叫《某某与妓女》,文中赤裸裸的描写简直是过分到了极点。
“格格”是这样“炼”成的
一个特别的孩子,一定有一个特别的环境和一段特别的经历。
“格格”名叫晓艺,出身在一个普通又富足的公务员家庭。自幼聪明伶俐,能歌爱舞,一直是学校合唱队主力成员,口头表达能力极强,反应又快,是班里有名的“铁嘴”,文章写得很漂亮,流畅又细腻,一些小练笔还能发表呢,虽然因为懒惰的学风以及跋扈的为人也常被批评,总的说来,也还常常被父母老师宠爱。
进入五年级后,换了老师的她少了一些“优待”,在学习上就更加随心所欲。除了作文之外,其他的什么都不想干,经常在数学计算练习和英语听写单词测试中错误率创全班之最,因此学习成绩也急剧下降,又由于她不断变胖的身材,使得校合唱队里也少了她的身影,她因此也就少了一些自傲的资本。后来,父母突然闹离婚,对她基本是不闻不问,她的所作所为也就更加肆无忌惮。
晓艺变了,变得更加强悍和敏感,一副尖牙利嘴更加不饶人啦,以前还只是瞧谁唱歌都不顺眼,现在发展到甭管和谁,只要一言不合,就破口大骂,甚至动手,这使得谁都不敢和她说话,越发孤立的她后来不知怎么的,突然对男生敏感了起来,在班级里不是说张三就是编李四,那张嘴简直都成了“垃圾桶”了,吓得同学们见了她就要躲,老师见了她感到头疼,父母干脆就是不露面了。
从“格格”到“朋友”
虽然刚接班,我却明显感觉到,晓艺虽不敢明目张胆地挑衅,但她对我的态度是疏远又警惕的。因此,面对她的种种出格之举,我并没有冒然地去指责或是批评什么,因为我知道,没有信任,就没有有效的教育。我想,只有用真诚赢得她的情感,用尊重赢得她的信任,才能融化她心底的坚冰,真正走进她的心灵深处。
两天过后,我们进行的一次平等的、朋友般谈话的结果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第一,晓艺开始愿意说她的想法了;第二,她正在逐渐地信任我;第三,她让我了解到了她的苦恼,她的体型偏胖,她的皮肤黝黑,她对某一同学的关注都是别人议论、嘲讽的话题,对此她也都给予了她认为的“应有的还击”。
虽然说话时,她的表情依然刚毅,她的态度依然不驯,可目光中流露出的一丝孤寂与无助还是没有逃过我的眼睛。这个孩子,心里一定有着别样的伤痛啊!
晓艺又何尝不想得到同学的认可和欣赏呢,然而她的种种所作所为却又已经让她陷入了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可怜的自尊心不允许自己低头服软,现有的交往能力又让她不知道如何迈好下一步,其实,和她有着同样心理和交往困惑的孩子还有很多,而不仅仅是晓艺才有,只是她的行为更加出格一些罢了。
“格格”带来的思考
不仅仅是为了帮助晓艺一个人,更是为了走进更多“晓艺”的心灵深处,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我在班级开展了“怎样做才是文明行为” “同学,你这么说会伤害我”等主题一系列的班级大讨论活动,其中重点谈到了“面对‘青春’,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引导, 希望能消除孩子对成人世界的一种戒备、不信任心理,我用一种平常、真诚的状态告诉他们:有了萌动的心芽不必需要慌张也不要害怕,这是人间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我们正在长大。
在平等坦率的友好气氛中,孩子们谈到了许多有趣的事例,并对这些例子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文静又帅气,班级人气指数最高的大男孩陆文的作业本上总是莫名其妙地被人画了许多的大叉叉,结果是被某个其实心里对他有好感,但嘴上却说“最讨厌他”的同学干的,目的是为了引起他的注意。
瘦小、毛糙的“调皮鬼”胡泽同学省下一周家长给的早饭钱,为同座女生买了两对发夹,虽然是向对方表示好感,可没有必要让自己饿肚子,尤其早餐是很重要的。
……
这些都不过是因为有了某种朦胧的感受而不知怎样表达,没有人来指导又无法大方、正常地倾诉、交流,若是告诉家长、老师,很可能会被告之“要好好学习,不要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若是和同学正常交流反而会被视为“无聊、怪异”,这样的情况之下产生种种奇怪的举动也就不足为奇了。
在我的教育引导下,孩子们初步明白了怎样和异性同学相处,那就是真诚、坦然、大方。我和晓艺探讨了这样一些问题(这在后来也成了班级的讨论题):当你有了懵懂的感觉一定要表达吗?你到底该怎样做才能让你欣赏的人也能欣赏你呢?当你慌乱又迷糊的时候,你觉得最好的帮助会来自哪里呢?世间万物皆有序,你认为早开的花儿会怎样?……
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给我的答案让我喜出望外,让我不得不佩服今天的孩子!班会课讨论中,孩子们说出并认同了以下的观点――
当你欣赏某道风景时,请首先尊重这道风景,远远地欣赏;对人的欣赏也是如此。否则人家也要讨厌你呀,那岂不是事与愿违?当把自己也修炼得高雅又美丽的时候――拥有文明的举止、优雅的谈吐、宽和的为人、进取的精神、高贵的的绅士或淑女,你必然会赢得越来越多的尊敬与欣赏。
当你实在想表示一下你的好感的时候,请选择正当的、大家都能接受的形式大方地表示。比如说送个小礼物(不要不吃早饭)、互相问个题、相互帮个忙什么的,前提就是尊重对方、尊重自己。
当你茫然不知所措时,请向你的亲人或师长倾诉寻求帮助,实在不行,还有心理热线,千万不能几个孩子兜在一起胡思乱想。因为孩子毕竟还是孩子,好些问题不是想当然就可以解决的。一定要充分地信任家长和老师!
早开的花儿只有早谢,甚至有可能根本没能绽放就已衰亡,爱情的美酒需要忠诚的酝酿,生命的鲜花需要美德的浇灌。
晓艺在此次讨论中,神情端庄,态度大方,没有了那副忸怩作态的模样,她标准地道的普通话,清脆悦耳的嗓音成了班级的一道崭新的风景。
“格格”转变的反思
1.“格格”需要温暖和关爱。
全班展开的大讨论对晓艺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对她的理解和尊重也让她和我亲近了许多,我顺势与她进行了多次地个别交流,而她也逐渐向我敞开了心扉,在她断断续续地讲述中,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幅场景:
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带给她的失望与孤独;一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带给她的丑陋与伤心;一个冷漠的老师无情地讥讽和一群茫然的同学无心的嘲笑迫使她用怪异荒诞的行为和言语,用冷若冰霜的表情和态度守护着自己那颗受伤失落的心,抵御着来自四面八方的“侵害”,发泄着心中那深深的郁闷和彷徨;一个身心遭到强烈撞击而无处倾诉的孩子内心深处却有着强烈的对亲情的渴望,对爱情的憧憬,对真情的向往。
我不知道该怎样安慰?我不知道我能给她些什么?我只知道她此刻需要温暖,需要关爱,需要真情!
当她那颗坚硬的心开始松软,当她那张刚强的脸庞开始柔和,当满眼泪水,满心委屈的她扑进我的怀里泣不成声的时候,我也禁不住泪水长流:孩子,我愿意成为你永远的依靠!
我告诉她:她的声音、她的文笔其实是很多孩子梦寐以求的东西,好好把握,一定还会成为一个人见人爱的好姑娘的;只要她稍稍改变一下自己的说话、处事态度,肯定会赢得同学的信赖、老师的喜爱;大千世界里有鲜花也有泥潭,我们只追求心中的太阳就行。
在这之后的时间里,我和她之间真的建立起了一种非常亲密和默契的朋友关系!而师生之间的这种朋友关系,在我看来,也是教育成功的一种标志。
在晓艺的身上,基本再没有出现过那些让人吃惊、震惊的言行了,偶尔的“小发作”之后也能很快的自我纠正,同学们也慢慢地重新接纳了她,而聪明的她也渐渐地在学习上找回的自信与尊严。最后,晓艺以音乐特长生的身份顺利地考入了一重点中学。
2.关注孩子性成熟的提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营养摄入的增加,大众传媒的影响等因素,孩子个体的性成熟时间大大提前,而心理成熟却相对滞后,这群单调并孤独着的孩子进入少年期难免会出现一些心理障碍,因此必要的引导是当务之急。青春期教育不仅仅是中学教师的事,面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我们这些小学教师仍然应该在这方面进行引导。
3.敏感事件需要冷静教育。
说真的,与小学六年级的孩子谈论此类话题,我也实在是赶鸭子上架——真难呐!不过,科学有效地教育,本来就不应该只是教师一个人“胸有成竹”的喋喋不休,而应该是给孩子倾吐的机会,让他们互相启发,自我教育。
我知道,在我的今后的教育中,还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的“格格”。面对渐渐长大的孩子,面对他们日益增长的情感需求,面对他们得不到正确指导时发生的一些畸形甚至扭曲的行为时,我们应当更加理性和慎重地去看待整个事件,应当投入了更多的尊重、信任、理解、同情、关切、细致和耐心,如果我们以心灵赢得心灵,我们便能够帮助一个个“格格”展开笑颜、敞开心扉自信地迎接青春的成长!
3故事性实例——案例必须生动可读:《今天 ,我们全班“怀孕”》
[案例]:
今天早上,学校出了件怪事,从我班中走出来的男生、女生们每一个都是大腹便便的,颇似“孕妇”。这引起了校内师生的一片惊讶和议论纷纷,到底怎么了?难道是……?不可能!全班都这样呢!原来,他们正在进行一项体验活动呢,主题就是“体验母亲”。
[背景]:
在昨天的《历史与社会》课上,我设计了一个课堂调查:班中有多少同学知道父母生日的,并能为父母庆祝生日?原以为这是个很老套的问题,他们能解决的很好。没有想到,问题老套,答案却是一样的没变,举手的人少的出乎意料。我刚想向他们说说自己关于孝心的看法并以此给他们一些教育。有一个学生竟然靠在位置上恨恨地说,“他们有的时候都会忘记我的生日啊,凭什么让我为他们庆祝生日?有时候,看着他们对我的生日忘记或是无所谓的样子,我就觉得生气……”那咬牙切齿的样子,让我有点心寒,“可是他们有那么多的事务,偶尔忘记也是可以原谅的啊?”我想要缓解一下气氛,“那他们既然这样对我,为什么还把我生出来?”这一切说的很自然,丝毫也没有不好意思。面对侃侃而谈的他,我感到震惊,更感到愤怒!但我还是冷静地压下了自己的怒火,并临时决定举行一次“体验母亲”的教育活动。
[实施措施]:
体验活动的内容设定为“体验母亲”:每个学生准备2个8斤重的沙袋,从第二天早晨开始,将他们一前一后地缚在身上,并以此“身怀六甲”的身躯参与学习生活一天,以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辛苦。
[具体过程]:
绑上沙袋的学生,酷似“孕妇”,一个个腆着肚子,样子十分可笑。有的调皮的学生还摸摸自己的肚子说,“孩子,快长大吧,老爸等你出来给你买好吃的呢!”有的孩子故意在别人身上摸摸,嘴里念念有词,“你的太小了,看看我的孩子,比你大多了,以后你的孩子肯定不是我孩子的对手!”有的则是和同学们挺起肚子将沙袋相撞,说是练习孩子未来的“铁头功”,也不怕脑震荡,真是的!一下子,教室闹哄哄的,他们也仿佛真正的沉浸在当母亲的快乐中,兴奋不已!上课了,他们陆续也回到位置上,但是兴奋的他们还是很难冷静,各种姿态的滑稽样都有!今天真是全班“怀孕”啊,呵呵!
两节课后,我再次来到教室看他们。这时他们的兴趣已经大不如开始时那样的强烈了,我明白沙袋的重量发挥作用了。有的瘦小的学生已经开始用手扶着腰走路了;而有的更是坐在位置上,用手扶着沙袋,连那些平时最好动的孩子也苦着脸的坐在位置上……
下午了,我在上课的时候,发现他们似乎很累,似乎又有很多话想说……我明白,教育体验活动的效果已经出现了!
[感想倾诉]:
从我宣布解开绳子和沙袋的时候,学生除了张大着嘴巴喘气,用手揉着自己酸涨的腰部以外,没有更多的动作和语言,静静的相互观望的眼神在交流着自己的感悟。在走向讲台的过程中,他们都象比昨天成熟了不少,眼神中有理解,也有愧意……
A:今天,我当了一回“孕妇”,确实累的腰酸背痛,而且走路办事都不方便。这时我真正地能够感受到,母亲当年怀着我的不易,真的明白为什么人家说天下最伟大的爱是母爱了!
B:今天,我上楼下楼,拿东西、端本子十分的困难,每当我做不同的行为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就想起母亲那个时候的艰难,这时,我深深地理解了平时母亲对我的要求。
C:我平时常常有意无意的伤害了母亲,不听母亲的话和母亲顶嘴。我现在很后悔,今天回家,我一定要向妈妈道歉,以后我再也不这样了。
D:我感受到了这次活动给予我的思考,我真的要做一个母亲的乖孩子!也谢谢老师的良苦用心!
教师:同学们,十多年前,你们的母亲们正身负你们刚刚解除掉重量的2---3倍,煎熬300天。那是一种怎么样的日子啊,小心翼翼、无限爱护、一心一意……从而才把我们平安的带来到这个世界上。面对给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精彩世界的母亲,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她们感动呢?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热爱她们呢?做一个母亲的好孩子吧!
[评价及反思]:
在教育中,马斯洛和罗杰斯提出了人本主义理论,认为教育中必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地实现人性化教育。但在现在的教育中有一部分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代替人本的教育目标,从而也导致了教育的失败。这次的教育方式的设计,则在根本上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让孩子主动、自主的通过体验活动接受教育,从而在自主中建构自己新的认识体系,不断进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自我的教育”!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说教和无奈的责骂,她更是师生共同经历的生命历程。它要求学生能够在主动的体验下,得出认识,同化、顺应旧认知体系,建构新认知体系。而且,也只有在这样的体验---认识---感悟的教育过程中受到的教育,才是最佳效果的。新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并结合实践,通过与生活实践结合的教育,得到感悟,这样的教育就给了学生最深的体验,并在切身体验的认识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
4 “实例“案例: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例子,表现为教育教学的过程或者片断——《感受“嫩生生”》
“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这是一年级语文课《春笋》重的一段,其中,“嫩生生”是比喻中本体“春笋”和喻体“娃娃”的相似点,而对这个相似点的理解也是一年级小学生学习的难点。于是,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张老师的“触摸法”:
上课时,张老师神秘地拿出一根春笋,让一个学生剥一剥皮,摸一摸嫩笋,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说春笋的外皮很硬,很脏,很紧;张老师立刻给予了肯定,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裹”、”浅褐色的外衣”等词语,没有这些,也就没有“嫩生生”。学生争先恐后地都想剥一剥春笋,但,因为教学时间所限,张老师又神秘地拿出一根剥好了的春笋,让学生看一看颜色,摸一摸感觉;学生说,春笋嫩嫩的,滑滑的。有的学生调皮地掰下一小块放在嘴里吃起来,还一个劲地说“好吃”。
李老师的“观察法”:
上课时,李老师带来一张春笋的图片和一张胖娃娃的年画,挂在黑板上。问学生:“你们想想看,春笋怎么像娃娃?”于是,学生七嘴八舌:样子有点像,都是长长的……颜色有点像,都是白白的……皮有点像,都是滑滑的……。经过讨论,老师总结说,白白的、滑滑的,都是嫩嫩的感觉。春笋就像这样的嫩生生的娃娃。李老师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通过观察来理解“嫩生生”,其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
王老师的“想象法”:
上课时,王老师什么也没有带,就把“春笋”“娃娃”“嫩生生”写在黑板上,问:“你们见过小娃娃吗?小娃娃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小娃娃会哭,一哭就不停……小娃娃活泼可爱,很好玩……小娃娃软软的,不会走路……小娃娃的皮肤很嫩,光滑滑的一碰就破了……。王老师总结说:对的,小娃娃就是这样的,嫩嫩的,活泼可爱的,这就叫“嫩生生”。春笋也是这样的,像个小娃娃,嫩生生的。只是它的哭声我们听不见。你们知道什么是“嫩生生”了吧?王老师什么教具也没有,却给了学生广泛的想象的空间。
三位老师的教学的方法,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是,他们运用不同的方法诠释着相同的教学理念。
一是语文教学的“生活性”。语文来自于生活,学习语文当然也就离不开生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社会是语文的大课堂,语文反映的是社会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依靠生活教学语文,利用生活理解语文,借助生活丰富语文。在教学中,张老师选取实物展示,李老师用图画展示,王老师根据生活想象,等等,这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真实地触摸到“春笋”,感受“娃娃”,想象“嫩生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也就很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活性”。借助生活、利用生活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捷径,使得学生理解语文更加直接和方便。
二是语文教学的“体验性”。体验,可以获取直接经验,可以获得深刻感受,可以建立某种信念,特别是对于知识的重点、能力的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点,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没有体验就没有深刻的认识,就没有准确的判断,就没有明确的信念。张老师让学生摸一摸真正的春笋,甚至让学生吃一吃春笋,就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式学习,通过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受春笋,这样,“嫩生生”的感受是难以忘却的。李老师在黑板上挂出春笋和娃娃的图画,创设一种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体会和感悟,也是一种体验式学习,这种学习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其效果几乎等同于直接经验。
三是语文教学的“创新性”。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新世纪的人才需要具备创新的活力,以适应知识经济的社会发展需要。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引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造就一代又一代创新人才。语文教学应该是更具创新的魅力的,不同的教师可以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媒介,达到相同的目的。以上三位教师的教学虽然各有自己的不足之处,但是,他们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性设计的独特的教学方法,都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我以为,教师惟有大胆地创新,才能在不断的摸索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嫩生生”值得学生认真感受,“嫩生生”的教学也值得教师深刻感受。
5、“理性分析”: 指要求对典型实例从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等教育理论的高度进行分析,从而给读者以启示。
《一节英语课的成功导入》
一.案例背景
新学期的第一天。笔者在楼梯口就听见教室里传来一阵嘈杂声。走进教室,只见同学们个个神采飞扬地聊着呢!很多人时不时地东张西望,还似乎在评点着什么。哎,为何不听听他们在谈论什么呢?于是,笔者走进同学们中间,发现原来大家都在谈论焕然一新的教室呢!“装了空调,多爽啊!” “墙面粉刷一新了!” “看,‘进步之星’展板上的照片!瞧,我多帅,handsome!”“那块展板上的励志格言是我推荐的呀!‘书里有阳光’里也有我的一篇读后感!” “老师不是说过吗,新学期里要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这就是班级文化建设。”…… 如果呵斥大家迅速安静下来,按部就班地上课,效果肯定不好;可如果让大家再讲下去,新课的内容就完成不了。为何不从教室的变化说起,然后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把大家的思维引入到新课的主题——“过去与现在”上来呢?
二.案例描述
T: Boys and girls, you are talking about our classroom, right? (指着教室)
Ss: Yes. (学生一起大声说,满面欢喜)
T: Why are you so happy?
S1: (迫不及待地回答) Because the classroom is more beautiful and lovely than before.
T: Do you like it?(提问简洁,让学生亮出观点)
Ss: Yes, of course.
T: Who can tell m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ew classroom and the old one?
S2:(第一个举手,差点跳起来) I can. Last term, the wall looked old. Now, it is white and clean. We have new windows, new lights and better doors too. There are some nice drawings on the wall. One of them is my 杰作. Sorry, I don’t know how to say that in English.
T: Masterpiece.(同时书写在黑板上)
(该生重复一遍)
Ss:(更多的学生急切地) There was no air-conditioner in the classroom before.
Now we have. Look at the curtains and the flowers. How beautiful! There are photos of the model students on the wall. I think it’s a good idea to put up the class rules on the wall. In the past, we didn’t do that….
T: Wow, you have found so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ast and the present.
(在黑板上书写生词present ). That’s wonderful. Now, think for a moment and tell me why you like the changes to our classroom. (提出问题,开展互动)
(2分钟后)
S3: I like the air-conditioner best, because we won’t feel uncomfortable on hot
days.
T: The air-conditioner is really useful. I like it, too.(老师表示赞同,拉近了与学
生的距离,有学生得意地笑)
S4: I think it a good to put up the rules on the wall, because they tell us what we
should do and what we should not do at school at any time.
T: Yes. They are do’s and don’ts in our class. They are very important. (更多的学
生点头,表示赞同)
S5: We should learn from the model students. If I make progress, I’ll be one of
them. Everybody can see my photo on the board. How cool!
T: Good idea! I’m sure you will make progress soon. (老师期许的目光无疑为学
生增添了动力)
T: Boys and girls, our classroom is so beautiful and lovely. It’s our duty to take
care of it. (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Then, how can we take good care of it? Let’s discuss in groups. Each group has a reporter. Let’s find out which group has the most ways. The best group will get a prize for each. OK? (学生们立刻展开讨论,气氛热烈)
(3分钟后)
T: Now time is up. Which group would like to give a report first? (各组争先恐后
地走上讲台)
(“Clean the classroom every day. Water the flowers every day. Put the flowers
in the sun if necessary. Don’t eat in the classroom. Use the air-conditioner carefully. Don’t write or put dirty things on the wall. Don’t make noise. Don’t say bad words. No spitting. Work hard and show more of our own good work on the wall.”
平时英语课上“只听不说”的钱同学居然也上台发言了!虽然有些读音错误,
速度也稍慢,但是笔者带头为其鼓掌,全班同学也跟着使劲鼓掌,向他表示祝贺。他也很激动,用一句“Thank you.”表示了谢意。)
T: Congratulations! Now let’s put all your teamwork on the wall. Today, we’ll
learn about an interview about the changes to Sunshine Town…….
三.案例反思
1.“生成式”导入,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巧妙设计。课堂“生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善于利用。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一个动态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预料之外的“生成”的资源,并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的即兴创造。笔者在上课之前发现了一个导入新课的有效资源,于是灵机一动,就从教室环境的变化与爱护的话题切入,逐步引导到“过去与现在”的新课上来,既有效利用了“生成”的教学资源,有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因而,从学生情感的兴奋点出发,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兴奋点引向新课学习上来。教室的变化就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也就成为最佳的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因此,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教师要立足学生现场思路,灵活机动地组织教学进程,以满足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需要。
2.“情境性”导入,从课外兴奋到课内兴奋的自然过渡。课堂“导入”是关键的教学情境,教师要认真设计和灵活处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本课在导入时,紧紧抓住学生情感上的兴奋点,及时利用“生成”的教学资源,围绕学生当前的兴趣,层层深入设置话题,引导学生讨论,因势利导,顺其自然,一步一步地接近新课的主题。这就为新课教学设置了很好的学习情境,有这样的学习情境,学生的学习就会更加投入,更加有效,更加愉悦。试想,如果缺乏这样的一个成功的导入,缺乏这样一个兴奋的情境,缺乏这样一个情绪的基础,学生的对于新授课的接受成都和参与程度、学习的自主性和趣味性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低台阶”导入,让基础薄弱者增强信心的“生本”理念。教育要面全体学生,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大家熟知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常常难以落实,其中,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关照。其实,如果在课堂导入的时候,就能够从基础薄弱的学生的实际进行设计,让课堂教学“低台阶”导入,基础薄弱的同学就完全有可能增强信心,逐步参与到学习中来。本堂课中钱同学的表现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名基础较差的同学能够走上讲台,展示个人的智慧,这与身边同学们的巨大鼓励是分不开的,也与“低台阶”的导入不无关系。由此,笔者认识到,课堂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更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基础,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满足不同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和健康的发展。
4.“讨论式”导入,教师从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的转变路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而且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和真诚的朋友。一开始,笔者让学生说出教室环境的变化,“大脑风暴”(Brainstorming)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适时给予词汇及句型方面的帮助,并对学生有创意的回答和想法进行点拨和鼓励。引导式的点拨使得教师和学生结为“学习共同体”。教师不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也是学习上的指导者和顾问。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进行了有效的德育渗透。 及时、恰到好处的非正式评价把爱、欣赏和激励传递给学生,促其拥有积极的学习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一旦成为参与者,学生的主体性也就容易得到落实。
三、教育案例的分类教育案例的分类
(一)从研究内容分:
1、德育案例(反映德育工作)有别于“教育案例”:《“格格”的故事》《全班集体“怀孕”》。
2、教学案例(反映教学工作):《感受“嫩生生”》《一节英语课的成功导入》。
3、教育管理案例(反映教育管理工作)。《一个迟到的教师》。
(二)从展示主题分:
1、主题式教育案例(主题引领下案例的展示):《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感受“嫩生生”》。
2、意外式教育案例(案例展示中提出主题):《请你平移到我这里来》《空手进课堂》
(三)从表现形式分:
1、综合式教育案例(相对完整的过程的展示与分析):《“格格”的故事》。 2、片断式教育案例(教育教学片断的展示与分析):《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感受“嫩生生”》。
四、教育案例的结构
(一)教育案例的要素:“背景”“故事”“评析”
“背景”为故事的叙述进行必要的铺垫;
“故事”则应该有起因、经过、结果;
“评析”是对故事进行理性分析。
“故事”是评析的基础,“评析”是故事的升华。
(二)三种结构:
1、先叙后议的教育案例
2、先议后叙的教育案例
3、边叙边议的教育案例
尤其以先叙后议的教育案例为多数。
常用模式:背景+案例描述+案例反思=案例
四、教育案例的写作
1、巧选实例
(1)实例可以是完整的教育教学的过程(《“格格”的故事》),也可以是过程中的一个意义片断(《感受“嫩生生”》。
(2)实例需要具有故事性,故事生动使得案例具有可读性(《“格格”的故事》)。
(3)实例需要具有问题性,真问题的解决使得案例具有教育意义(《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
(4)实例需要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使得案例具有普遍意义(同上)。
2、理性分析:
实例往往停留在经验层面,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案例必须上升到理论层面,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既可以解释实例之“所以然”,解释“为什么”。
高度:哲学的和理论的分析(不是就事论事)。
深度:实践的和意外的分析(不是蜻蜓点水)。
宽度:全面的和完整的分析(不是挂一漏万)。
准确度:材料的和规律的分析(不是离题万里)。
3、认真写作:
(1)关注细节描述。案例往往叙述的是一个实例的片断,矛盾冲突的表现需要细节加以突出。
(2)关注理性分析。对于典型实例的分析要从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高度来认识,不要“穿靴戴帽”“贴标签”。
(3)关注谋篇布局。案例写作也需要注意构思精巧,精巧的构思能够让案例生动有趣,增强吸引力。特别是开头要引人入胜。
五、优秀教育案例的特征
1、短小精悍
教育案例一般以短小精悍为特征,案例的主要读者是教育工作者,而不是理论工作者,因此又长又大的案例一般教师往往一下子难以读完,也就难以理解,难以产生兴趣。
2、生动有趣
生动有趣主要取决于实例的选择和叙述,实例生动典型,叙述生动形象,整个案例就会引人入胜。
3、富有启发
教育案例的生命在于启发意义。实例生动也只是好玩,甚至让人感动;但是,教育案例不是文艺作品,教育案例需要启迪教育工作者。
一、什么是教育叙事
n 教育叙事就是陈述一线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课堂教学、教改实践活动中已经经历或正在发生的蕴涵着教育意义的事件。教师叙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以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通过反思来改进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其根本理念是通过“写”隐含教育问题的真实故事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
n 教育叙事不直接告诉教育“为什么”,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怎么做”,而是给读者讲一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这个教育故事中了解、体验、感受、顿悟教育“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做”。形式可以多种多样,而实质却都是教育故事。
n 教育叙事以讲故事为手段,通过描述过去发生的事件,对现在的影响以及对未来期待,来探寻教育生活的意义。
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征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而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二、优秀教育叙事的特点
n 1、真实性
陈述的是实际发生的教育事件,不是尚未发生的、主观想象或者杜撰的教育事件。
n 2、体验性
教育叙事的主人公必须亲身经历、积极参与教育活动的全部过程,并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表现教育叙事的意义。
教育叙事十分重视事件的主人公在事件中的地位,事件的主人公可以是作者自己,也可以是他人。
n 3、故事性
故事是真实或者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的事情教育叙事讲述的是故事,而不仅仅是事情。
三、教育叙事的写作
n 1、内容宽
以教育生活世界里,各种各样隐含教育意义的“小叙事” 来繁荣“教育大生活”
n (1)课堂教学叙事
n (2)教育生活叙事
n (3)教师自传叙事
n 2、结构活
n 一篇相对完整的教育叙事研究包括:标题、前言、教育教学过程的述说、反思等
n 教育叙事结构总的要求是:条理清晰,有主次之分,中心突出。可灵活安排结构:如“总起反思——分写故事”、”分写故事——总写反思“,也可以”总起反思——分写故事——在写反思描述具体的小故事时,可兼以倒叙、插叙、补叙、侧面烘托等技巧的妙用。
n 3、表达“雅”
教育叙事在表达效果上追求优雅,也即整齐、得体、详尽在表达方式上,多以第一人称的叙述为中,中间可以穿插对话。
四、教育叙事的特点
n 1、题材鲜活、有趣,具有真实性
n 首先, 教育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或课外的教育教学实践,切不可进行虚构。
其次,所选题材必须是有趣的,而不是平淡的。
n 2、情节曲折、跌宕,具有生动性
n 情节要生动,就需要情节曲折,就需要情节具有矛盾冲突。教师要在教育生活中发现教育冲突,并将“教育生活”还原为“教育冲突”,然后有计划、有重点地叙述出来。
n 3、主题鲜明、深刻,具有启发性
n 教育叙事所叙的教育现象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教育作用。
n 教育叙事要求叙事者把教育理论巧妙地隐藏在教育叙事之中,而读者正是通过阅读这样的教育叙事领会了其中的教育理论。
n 4、语言亲切、感人,具有流畅性
n 从语法的角度看,教育叙事的语言需要正确和准确,需要文从字顺,流利通畅;从修辞的角度看,教育叙事的语言需要生动形象,需要艺术表达,让人回味;从叙述的角度看,教育叙事需要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把自己放在所叙之事中间,叙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
四、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共同特点
n 1、研究性质相同
n 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同属于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相对,主要目的在于揭示教育的性质和规律 。
n 2、研究领域相同
n 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都是实践研究,而不是理论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教育实践的规律,而不是教育理论的检验和创新。
n 3、研究的基点相同
n 教育叙事与教育案例研究的基点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实例,尽管它们对于教育教学实例的要求各有不同,但是,没有教育教学的实例就没有教育案例,更没有教育叙事。
五、教育案例与教育叙事的区别
n 1、给读者的感受不同
n “有所感”与“有所知”
教育叙事重在让读者“有所感”,教育案例重在让读者“有所知”。
n 2、侧重点不同
n 强调情节与强调实例
教育叙事强调情节及其矛盾冲突,教育案例强调实例及其深刻含义。
n 3、有无总结和点评
n 有无理性分析
n 教育叙事一般无须理论总结,教育案例则必须进行理性分析。
n 4、是否忠于事实
n 是否经过艺术加工
n 教育叙事允许一定的艺术加工,教育案例则必须忠于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