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进度及教学建议
本学期共21周,除去国庆、元旦等假期、期末考试以及其他因素,实际教学按17周计算,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1.三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进度
三年级使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组织编写的《小学信息技术•3年级》教材(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周次 |
教学内容 |
备 注 |
1 |
学情了解、学习方法、机房管理等课程教育 |
①第3周星期四为中秋节放假。 ②第5周为“十一”放假。
③机动课时内容可根据具体教学进度酌情安排,也可作为本学期期末考试前的复习课。 ④第18周星期三为元旦放假。 |
2 |
第1课 信息与信息技术 |
|
3 |
第2课 认识计算机 |
|
4 |
第3课 操作计算机 |
|
5 |
“十一”放假 |
|
6 |
第4课 认识“我的电脑” |
|
7 |
第5课 认识键盘 |
|
8 |
第6课 操作键盘(第一课时) |
|
9 |
第6课 操作键盘(第二课时) |
|
10 |
主题活动1 文字输入比赛(第一课时) |
|
11 |
主题活动1 文字输入比赛(第二课时) |
|
12 |
第7课 初识画图 |
|
13 |
第8课 画方形和圆形 |
|
14 |
第9课 画线 |
|
15 |
第10课 画多边形 |
|
16 |
第11课 复制与粘贴图形 |
|
17 |
第12课 调整图形 |
|
18 |
帝13课 组合图形 |
|
19 |
信息技术期末考核 |
2.四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进度
四年级考虑教材内容衔接,使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组织编写的《小学信息技术•3年级》和《小学信息技术•4年级》教材(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周次 |
教学内容 |
备 注 |
1 |
第22课 初始Word |
①第3周星期四为中秋节放假。 ②第5周为“十一”放假。
③机动课时内容可根据具体教学进度酌情安排,也可作为本学期期末考试前的复习课。 ④第18周星期三为元旦放假。 |
2 |
第23课 输入文字 |
|
3 |
第24课 编辑文档 |
|
4 |
第25课 插入表格 |
|
5 |
“十一”放假 |
|
6 |
第26课 插入图片 |
|
7 |
第27课 美化文档 |
|
8 |
第28课 设置版面 |
|
9 |
主题活动4 制作电子小报 |
|
10 |
第1课 申请电子邮箱 |
|
11 |
第2课 收发电子邮件 |
|
12 |
第3课 管理电子邮箱 |
|
13 |
第4课 走进论坛 |
|
14 |
第5课 发帖与回帖 |
|
15 |
第6课 进入“我的空间” |
|
16 |
第7课 充实“我的空间” |
|
17 |
第8课 应用“我的空间” |
|
18 |
第9课 管理“我的空间” |
|
19 |
信息技术期末考核 |
说明:考虑教材改版后教学内容的衔接,将现在三年级教材中关于Word的相关内容,调整至四年级学习。
3.五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进度
五年级使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组织编写的《小学信息技术•5年级》教材(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周次 |
教学内容 |
备 注 |
1 |
学情了解、学习方法、机房管理等课程教育 |
①第3周星期四为中秋节放假。 ②第5周为“十一”放假。
③机动课时内容可根据具体教学进度酌情安排,也可作为本学期期末考试前的复习课。 ④第18周星期三为元旦放假。 |
2 |
第1课 初识Logo |
|
3 |
第2课 画楼梯 |
|
4 |
第3课 画虚线 |
|
5 |
“十一”放假 |
|
6 |
第4课 画蒲公英 |
|
7 |
第5课 画正多边形(第一课时) |
|
8 |
第5课 画正多边形(第二课时) |
|
9 |
第6课 画星星 |
|
10 |
第7课 彩色世界 |
|
11 |
第8课 定义过程(第一课时) |
|
12 |
第8课 定义过程(第二课时) |
|
13 |
第9课 保存与调用过程 |
|
14 |
第10课 编辑过程 |
|
15 |
第11课 带参数的过程(第一课时) |
|
16 |
第11课 带参数的过程(第二课时) |
|
17 |
第12课 画组合图形(第一课时) |
|
18 |
帝12课 画组合图形(第二课时) |
|
19 |
信息技术期末考核 |
4.六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进度
六年级使用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组织编写的《小学信息技术•6年级》教材(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周次 |
教学内容 |
备 注 |
1 |
学情了解、学习方法、机房管理等课程教育 |
①第3周星期四为中秋节放假。 ②第5周为“十一”放假。
③机动课时内容可根据具体教学进度酌情安排,也可作为本学期期末考试前的复习课。 ④第18周星期三为元旦放假。 |
2 |
第1课 物联网就在身边——初识物联网 |
|
3 |
第2课 智能楼道灯——红外线传感器 |
|
4 |
第3课 电子温度计——温度传感器 |
|
5 |
“十一”放假 |
|
6 |
第4课 感知变幻——运动传感器 |
|
7 |
第5课 智能电子秤——称重传感器 |
|
8 |
第6课 物联网中的“身份证”—电子标签 |
|
9 |
第7课 家园安全卫士——红外线报警 |
|
10 |
第8课 智能导航——卫星定位导航 |
|
11 |
第9课 智能家居——远程控制家电 |
|
12 |
第10课 智能交通——ZigBee技术 |
|
13 |
第11课 仰望星空——在线天文台(第一课时) |
|
14 |
第11课 仰望星空——在线天文台(第二课时) |
|
15 |
第12课 气象分析——数字气象站(第一课时) |
|
16 |
第12课 气象分析——数字气象站(第二课时) |
|
17 |
第13课 感知生长——数字农植园(第一课时) |
|
18 |
第13课 感知生长——数字农植园(第二课时) |
|
19 |
信息技术期末考核 |
说明:
1.考虑各校实际的设施、设备差异,六年级教材的使用可相对灵活。如缺乏开展教学的客观条件,建议开展关于物联网相关知识的主题活动式学习。以《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版)》相关要求为指导,通过网络搜索、在线学习、主题作品制作等多种形式开展相关内容的学习。
2.根据各校实际情况也可采用校本教材开展该年段课程的教学。
二、教学建议
《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2013年修订)》已颁布实施。其中,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性质,提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应帮助学生形成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态度与基本能力——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具有文化教育意义。
在面向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其未来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践性,超越封闭的单一学科知识体系和固定的课堂教学时空局限,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强拓展模块的学习和实践;信息技术活动应面向学生发展,以学生的体验、理解、决策、评价等认知活动为基础,在信息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并进行创新思维的能力等等。
在充分理解课程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堂应着重体现以下基本理念:①既坚持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建构,也强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信息意识、感悟信息文化、内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②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促进其参与信息化社会活动,了解和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动态;③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项目引导、主动学习、问题导向、主题活动等,选取体验学习、模仿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设计学习、问题解决学习等方式进行个人的、小组的、集体的以及多种形式相互融合的学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