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

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思如潮” > 教学研究 > 正文
“思如潮课堂”专题研究(五)——学科特色建设
2025年04月28日 08:35:25 作者: 点击:

   四月虽末,芳菲正好,423日上午,我校成功开展了一场主题为聚焦学科特色的思如潮专题研究活动。此次活动中,语文组丁亮亮副书记与综合组舒奇老师分别进行了展示课的执教。活动还特别邀请了孙双金校长以及江和平特级亲临现场予以指导。通过精彩的课例展示、富有深度的跨学科研讨,再加上专家们的引领,为思如潮课堂之“学科特色建设”开启了全新的视角!

一、精彩课堂,特色纷呈

  丁亮亮老师 儿童诗指导课《我是一只小虫子》

  特色设计

      1.以课文《我是一只小虫子》为基础,改编成儿童诗,通过“露珠当滑梯”“狗尾巴草是特快列车”等充满童趣的比喻,将课文内容转化为生动的诗歌形式,激发学生兴趣。

      2.结合图片、多媒体(如图片展示)和角色扮演(如昆虫自我介绍),营造沉浸式的“小虫子世界”,增强课堂趣味性。

      3.从“遇见”诗歌的赏析,到“趣读”诗歌的语言特点分析,再到“创作”实践,层层递进,降低创作难度。

  丁书记的这节课将一篇熟悉的课文《我是一只小虫子》改编成了儿童诗,展示了多媒体和互动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辅助作用。通过展示《花和蝴蝶乐队》和《蚂蚁蟋蟀》,引导学生们仿照创作自己的儿童诗,既教会了学生如何创作,又避免了AI工具偷走孩子的创造力。

        丁书记对此进行了返璞归真的指导,将学生们过长、不合适的句子简化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短句,这种指导方法更符合孩子的认知,让孩子们明白诗与平时课文的不同,诗的句子可以更灵活、更短,甚至只有一个拟声词或一个字。此外,学生们的想象力也得到了展现,如一个男孩子写的螳螂像一位绿色铠甲的大侠,丁书记通过表演的形式将这一想象场景直观展现出来,加深了学生们的印象,也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舒奇老师 美术课《诗配画》

  特色设计

       1.借助“分想”法,闭上眼睛,念一念,想一想,说一说。分享大家对同一首诗的画面构想,进一步激发同学们的想象。

       2. 借助“拼图”绘画降低本节课的创作难度,解决本课“不会画”的难点。

  课程伊始,舒老师展示《弄潮诗集》,激发学生为自己昆虫诗配画、制作班级昆虫诗画集的兴趣。新授环节,舒老师通过猜诗游戏,引导学生从诗句中寻找主体、状态、天气等关键要素,以此理解诗配画要点,并在黑板上示范绘画,介绍拟人、遮挡法等绘画技巧。随后,学生为自己的诗配上一幅画,完成昆虫诗画集。


   评价环节,舒老师组织“二1昆虫诗画集发布会”,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作品评价。课程最后,舒老师介绍利用AI将插图变成动图的拓展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二、思维碰撞,灵感迸发

   两场精彩的专题课结束后,各学科组的老师们集中研讨,各抒己见,分享自己对教学设计的收获以及特色活动的独到见解,最后由江特和孙校长为我们进行总结指导。

   美术组的老师充分学习了舒老师的课例,舒老师的课以班级原创昆虫诗歌为起点,结合《弄潮诗集》教师范例,搭建“从创作到表达”的真实情境。通过展示学生熟悉的诗歌配图(如《小池》),激活生活经验,强化“我的诗值得被看见”的归属感。教师巧妙设问“如何为自己的诗配画”,将课堂目标转化为学生内在需求,体现“以童为本,以趣为导”的设计理念。

   语文组的老师认为丁书记在这节课中有意识地融入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和活动,包括AI辅助、儿童诗创作和每日一问等元素,使语文课堂与校园文化巧妙结合。丁书记从熟悉的生活课文切入,遵循孩子们的学习规律,教学非常有梯度。他从儿童诗与课文的对比开始,逐步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格式、押韵和内容,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话介绍昆虫,进而创作成诗。整节课轻松愉悦,孩子们在诗境中学会了写诗,情理交融。

   江和平特级教师指导

   江特对课表示了充分肯定,并认为选择儿童诗作为小学语文的校本研究特色是一个创新举措。江特指出,这节课满足了孩子表达的需要,唤醒了他们表达的欲望,并提高了学生的领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她也提出了对儿童诗定义的思考,以及如何在教学中进一步明确什么是诗、什么是儿童诗的问题。他们强调了儿童诗应该具有独特的诗的味道,避免大白话,寻找富有灵趣美的诗家语。此外,他们还提出了对儿童诗创作教学的期望,包括关注独特的表达、想象和思考,以及建构一些有用的知识,如常见的创作方法等。


    孙双金校长总结

   丁书记的儿童诗指导课,以课文为依托,通过童趣化改编、沉浸式情境创设和阶梯式创作指导,既守护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让 AI 辅助成为激发灵感而非替代创作的工具;舒奇老师的美术诗配画课,以 “分想”“拼图” 策略突破创作难点,从诗歌出发联结绘画,构建起学科融合的真实学习情境。两堂课充分彰显了学科特色,又在审美与表达的核心素养培养上交相辉映。跨学科研讨中,老师们敏锐捕捉设计亮点,挖掘教学智慧。相信只要勤学不辍,我们能继续深耕学科特色,让 “思如潮” 课堂既保有学科本味,又实现多元融合,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活力场域。


   教育是向美而行的遇见,教研是温暖生命的修行。让我们以求知勤勉的心态出发,用斗志和信心创特色,在教研的星空中追寻教育理想,在思如潮课堂模式中书写育人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