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目标】
1.会写“寇、副”等14个字,会写“日寇、奋战”等20个词语。
2.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3.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结合重点语句,感受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2.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状元大课堂·好学案》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状元成才路”多媒体课件;查找关于“狼牙山”“晋察冀根据地”“抗日战争”等方面的背景资料;电影《狼牙山五壮士》片段等。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寇、副”等14个字,会写“日寇、奋战”等20个词语。
2.会用列小标题的形式梳理课文内容。
3.初步体会课文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的写法。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了解背景,导入新课。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中国,在中国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奋起抗战。1945年,抗日战争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在抗日战争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英雄豪杰,他们的名字被刻入石碑,他们的事迹被广为传颂。今天,我们就去认识其中的一群人,他们就是“狼牙山五壮士”。(板书:狼牙山五壮士)
2.齐读课文题目,教师设问:为什么课文题目是“狼牙山五壮士”,而不是“狼牙山五战士”?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壮士”呢?(敢于为正义事业牺牲的人)
【设计意图】课文的时代背景离学生比较远,学生对这段历史不是很了解,开课简介历史背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紧接着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题目质疑,抓住题目的“题眼”,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
板块二 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学生自读:放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五位壮士?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字词反馈。
课件出示:
日寇 悬崖 攀登 山涧 全神贯注 斩钉截铁
不屈 雹子 屹立 喜悦 居高临下 惊天动地
(1)指名认读,纠正读错的字音。
(2)全班齐读。
(3)书写指导。课件中要求会写的字变红突显。
①引导观察: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
②教师提示:
寇:“寇”的部件“攴”是指一只手举着有杈的棍子(或鞭子)的人,这种关起门来行凶的人不是好人,所以称为“寇”。我们在写“攴”这个部件时,不要把它写成“支”,也不要把它写成“餐”的左上部分,部件上面的横左边不出头,下面是“又”。
贯:注意笔顺,第三笔是竖,不是横,书写时不要写成上下两点。
3.初读交流:课文写了哪五位壮士?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按事情发展的顺序)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预习的方法,有一定的预习能力。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初读课文,并加强对难写字的指导,让学生初步认识五位壮士,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板块三 再读课文,梳理情节
1.引导默读:狼牙山五壮士的感人故事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反复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故事。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了五位壮士的哪些壮举呢?
2.借助示意图,梳理内容。
(1)明确任务:课文一共9个自然段,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五个部分,请按照示意图,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课件出示:
接受任务→( )→( )→( )→英勇跳崖
(2)学习第1自然段,梳理概括小标题的方法。
①提问:浏览课文,说说哪个自然段写“接受任务”。
②指名朗读,思考:哪个句子写了“接受任务”这件事?
课件出示:
七连决定向龙王庙转移,把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任务交给了六班。
③交流学法:你们发现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的方法了吗?(出示方法提示,指名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
·逐段读课文,了解各部分的内容。
·抓住关键词句,提炼为四个字的短语。
(3)指导学生概括第2自然段的小标题。
①请浏览第2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②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为了拖住敌人,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把大批敌人引上了狼牙山。
③提问:这句话中的哪个词可以概括后面的内容?(痛击)这一部分可以用哪个四字短语概括?(痛击敌人)
(4)学生运用以上方法自主用小标题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
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
3.借助情节图,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引导:请根据小标题的提示,连起来说说这个故事。
【设计意图】此教学环节,依据课后习题提示,利用小标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整体感知的能力。

板块四 研读语段,发现写法
1.自主研读: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圈画具体描写五位壮士痛击敌人的词句,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2.学生交流,感受英雄形象。
(1)指名交流: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五壮士的英雄形象?
课件出示:
·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
·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气。
· 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2)教师引导: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每位战士的?
点拨:要通过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感受人物形象。
第1句,抓住“沉着”,读出冷静,感受班长的英勇无畏。
第2句,抓住“大吼一声”“满腔怒火”,读出副班长对敌人的憎恨。
第3句,抓住“抡”“使出”等词语,读出宋学义对敌人的仇恨。
第4句,抓住“绷”“全神贯注”,读出两个小战士的专注。
(3)指名分角色朗读。
3.发现写法特点。
(1)引导发现:刚才交流的句子具体描写了每位战士痛击敌人的情形。读读第2自然段前两句,你有什么发现?(先从整体概括描写五位壮士痛击敌人的情形,再分别写每位战士的具体表现。)
(2)小结板书:文段的开头对五位壮士群体的概括描写就是“面”的描写,后面对五位壮士个体的具体描写就是“点”的描写。这种既关注群体,又聚焦个体,把“点”和“面”结合起来进行描写的方法叫“点面结合”。(板书:点面结合)
4.交流好处。
(1)引发思考: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请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交流反馈。
预设:从一群人到某个人,有一定的顺序;人物形象鲜明。
(3)小结板书:从群体的全景到个体的特写,既给人以整体感,又突出了人物的特点,使我们对每个人物都有深刻的印象。(板书:突出人物特点)
5.合作朗读。全班齐读写“面”的句子,指名读写“点”的句子。
6.抄写词语:抄写“日寇”“奋战”等20个词语。
【设计意图】本教学板块旨在引导学生抓关键词感受人物形象,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同时引导学生发现点面结合的描写方法,不仅关注写什么,还关注是怎么写的,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落实本单元的语文要素。
【板书设计】
6 狼牙山五壮士
点面结合 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