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学校活动相结合。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明白了一些道理,但如果不在实践活动中付诸实施,容易导致学生的知行不一。因此,只有和学校活动有效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如我结合学校争创“文明班级”,勇夺“流动红旗”的活动,和同学们一起确定了这两周班级目标:闯进每周“流动红旗”评比前三名;两周后,又将目标提高到一定要获得当周的流动红旗。同学们齐心协力,有同学迟到被扣了分,第二天就会有同学自发地到他家邀请他一起按时上学;下课了,值日生们主动地巡逻班级、卫生区,捡起地上的纸屑……在大家共同努力下,我们班终于夺得了“流动红旗”!在同学们激动的欢呼声中,集体主义教育的种子已经不知不觉的长成行为的小树了。
2.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结合品德教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对形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至关重要。如我布置学生回家与家长商量,给自己找找岗位(如扫地、收拾碗筷等),引导学生在家开展“今日我当家”活动,并填好“家庭联系卡”。一段时间后,评比哪些同学能主动、经常做家务,把自己的岗位工作做好,这样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增强教育的实践性。
3.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社会课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因此,课后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如让学生结合本校或社区公用设施的使用情况,发现问题,开展小宣传和小建议活动,可以回家向自己的父母和周边的人宣传,或给学校、社区提一条合理化的建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