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个面向”思想指导下,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通过思想教育增强学生主人翁的责任感;通过创设道德情境,培养学生道德选择和道德体验能力;通过分阶段的德育要求,设计系列化的德育活动,发展学生道德实践能力,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做人,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做一个合格的小学生。
(一)、个性心理素质发展目标:
1、个体主体性素质
(1)自学能动性:有积极向上的追求目标;有求知的欲望,使兴趣和爱好获得适 时的、有利的发展;有参与意识,积极参与各项有意的活动。
(2)独立自主性: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使自我意识等得到健康 的发展。
(3)积极创造性思维能力。
2、培养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乐于把自己的精力、才能和时间用于集体活动当中。
3、培养较广泛的兴趣和需要,并成为多种健康行为的动因。
4、增强健康心理和坚韧勇敢的性格。
(二)、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守信、勤俭、勇敢、正直、合
群、活泼、积极向上等良好品德。
2、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关心民族振兴大业。
3、形成遵守社会公德意识,维护班级和学校荣誉,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4、初步形成道德评价能力,能辨别生活中一般事物的是非,有正义感。
5、初步形成自我教育能力,能够自己管理自己,能够自我批评,自我激励,主动进取。
6、初步懂得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看待问题要注意全面性、发展性。
7、树立安全意识,遵守交通规则,不玩危险游戏。
(三)、审美素质发展目标
1、在各门学科教学、各种教育活动中,使学生初步具有感受美、理解美的能力,具有广泛的艺术兴趣和爱美的情感。
2、使学生的艺术特长、艺术活动能力、创造能力得到发展。
3、陶冶学生健康的审美情操。
4、学会欣赏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四)、劳动技能素质发展目标
1、使学生初步掌握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2、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机和家用电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