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王戎不取道旁李
教学目标:
1.会写“戎、尝”等5个字,会认“戎、诸”等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并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含义。
4.养成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背诵全文。理解重点句子“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2.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的智慧及美德,养成细心观察、冷静分析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入课文题目
1.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请看老师黑板上的图片,你还记得这是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吗?(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这几篇课文都是文言文。它们短小精悍,言简意深。
2. 板书课题:今天咱们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王戎不取道旁李》,一起来写写课题。戎是生字。戈表示兵器,短横竖撇表示铠甲,戎就是古代兵器的总称,也指军队。这戎是戎马的戎,书写时注意最后两笔,一撇和一点不能忘。
3. 谁再读一读王戎的名字?(齐读课题)
4. 理解题目
师:读了课题,你能不能猜一猜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预设:王戎不摘取道路旁边的李子。
师:通过你的猜测,老师发现你已经理解了题目的意思了。谁再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指名说)
明确:王戎不摘取道路旁边的李子。
师:观察题目,再结合《精卫填海》这个题目,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预设:故事题目都是人物加事件。
师:真是火眼金睛啊,一下子就发现了。
5. 读好题目
师:理解了课文题目,相信你能读得更好了。谁再来读课题?(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已经学过的小古文引入课文题目,学生很好地、快速地了解了课题的意思,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王戎不摘道路边的李子,同学们,这路边的李子随手可摘,王戎为何不摘取?请同学们快速打开课本,翻到110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读课文,注意把字词读准,特别是是课文中带有拼音的生字,读完三遍以后,用坐姿告诉老师。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指名读。其他同学点评。
注意多音字“折”的读音是“zhé”,不要读错。出示“折”在字典里的两个读音不同的意思,明白在课文中是“弯曲”的意思,所以读“zhé”。
多子折枝的意思就是树上李子多得把树枝都压弯了。
2. 指导朗读,读准停顿。
师:其实要读好文言文,不仅要读准、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知道在哪里停顿也是非常重要的。接下来请同学们听老师的朗读,看看能不能听出老师的停顿。(师范读)
课件出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加上停顿读起来就通顺多了,大家可以再试着根据朗读停顿来读一读。(学生自读课文)现在我们请四位同学来读,每人读一句。其他同学仔细听,看他们读得是否准确。(指名读)
(2)这四位同学字音、停顿都读准了,非常棒。
3.男女生赛读,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正确朗读,注意停顿,读出节奏,这是学习古文的第一步。
三、二读古文,理清情节
1.回忆学法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已经能把这篇文言文读准,读通顺,读出节奏了,那你想不想知道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怎么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文言文,要想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有哪些方法呢?
生:借助注释,借助插图,查资料,联系生活经验猜测,联系上下文,拆字组词……(板贴)
点评:同学们真不错,已经积累这么多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了。
2、这是一则很有趣的小故事,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用我们已经学会的这些方法自己试着理解课文意思,一起读学习任务?
PPT出示:【学习任务】读一读:先读读这篇文言文;
想一想:你知道了哪句话的意思;
说一说:把你读懂的句子和意思说给同桌听。
师:还可以在你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
3、 全班讨论,教师相机交流:
(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们一起游玩。
①“诸”是个生字,注释里没有它的解释。你们知道它的意思吗?(许多,众多)
除了注释,我们还可以联系以前的积累来理解字词,“各位”可以说——诸位;“万事顺利”可以说——诸事顺利;很多小朋友可以说——诸小儿。
②借助注释我们理解了第一句话的意思,谁再来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
③指导朗读:理解了第一句话的意思,相信我们一定能读得更好了。(齐读)
(2)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他们)看见路边有棵李子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弯了。那些小朋友都争着跑过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
①谁还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你能不能也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
②读了这个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仿佛看到李子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
师:表扬你,真会想象!
③同学们,你们见过成熟的李子吗?(PPT出示李子成熟的图片)看到了什么?
预设:李子数量很多,硕果累累,把树枝都压弯了。
师:“千个万个”李子都把枝条压弯了,这就是——多子折枝。
引读:(指图)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④想象一下,我们就是诸儿中的一位,看着满枝沉甸甸的李子,你想吃吗?
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谁来读读这句话?(我听出你想吃。)
你们想吃吗?我们一起读读。
⑤演一演:同学们,看,那棵“多子折枝”的李子树现在就在屏幕上,请几个小朋友来当诸小儿,你们准备怎么“竞走取之”?(学生上台)
其他同学点评,你觉得他们演得怎么样?你想给他们什么建议?
生:他们应该是争着跑过去的,应该再急切一点。
师:是的,他们是争着跑过去的,文中哪个词告诉了我们?(“竞走”)
“走”在古文中是跑的意思,我们在《守株待兔》这篇小古文里也见过这个字,“兔走触株”,所以遇到不理解的字词还可以联系我们学过的内容来理解。
⑥学习“竞”,与“竟”对比
你怎么区分这两个字呢?有什么好办法吗?(组词、观察字形)
“竞”指争着做某事,比如竞争、竞赛、竞选、竞相开放
“竟”竟然、究竟、毕竟
⑦可是诸位,你们一窝蜂争着跑过去摘李子,真热闹,真开心啊!可是瞧瞧你们的身后——唯戎不动。(出示图片)你能不能在图中找到王戎呢?猜一猜,王戎此时可能在想什么?谁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画面(板贴),谁来读好它?(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能看到这一动一静的画面)
⑧(齐读)现在你能不能把这句话背下来呢。(出示填空)
(3)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大家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路边上,却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①补充
你说的真不错,文言文语言简练,多有省略。但是我们翻译的时候要补充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又学习到的一个理解小古文的方法。(板书:补充)你们看,谁会补充?
PPT出示:(人)问之,
( )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 )取之,信然。
②指导朗读:读出王戎肯定的语气。
(4)取之,信然。
其他小孩子摘来一尝,发现的确如此。
指导朗读:其他小孩子信然的语气
4、理解三个“之”的不同意思
教师谈话:同学们,这篇小古文里有一个字反复出现——“之”,在这一课中有三个“之”,它们的意思有区别吗?
理解“之”的意思。“诸儿竞走取之”中的“之”代表“李子”。“人问之”中的“之”代表“王戎”,“取之,信然”中的“之”代表“李子”。
师总结:所以学习文言文时我们还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这跟我们平时学习中理解词语、句子的方法是一样的。
5、讲故事
师:每句话的意思我们都理解了,那你现在能不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呢?把故事讲完整,如果你还能讲得生动些,那就更好啦!(学生自己在座位上练说)
(指名两位同学讲一讲)
师:讲得怎么样?来点掌声吧!
6、相信我们弄懂了小古文的意思以后大家能够读得更精彩。(齐读)
7、填一填:同学们把课文读了这么多遍,读得这么流利,大家也都理解了课文的意思,那你能不能把课文背下来呢?试着背一背吧。
课件出示:
王戎________,尝与________游。看道边李树________,诸儿________,唯戎________。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________,此必________。”取之,________。
(学生尝试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回顾学法,根据课后注释,自读自悟,初步理解课文,再交流分享,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形象,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三读古文,讲好故事
1、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指名学生回答。
预设:因为李子树在路边,如果李子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师:“道旁苦李”这个成语就出自此文。(板贴)
2、王戎才七岁,就有这样的判断力,大家觉得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想用哪些词来夸夸他。指名学生回答。
生1: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动脑的孩子。
生2:王戎是一个聪明机智、冷静理智的孩子。
教师指导:王戎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王戎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板书:观察仔细、聪明机智、善于动脑、善于分析、冷静推断)
3、拓展:正是因为王戎从小就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冷静机智,所以长大后的王戎颇有成就,成为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名留千古。
4、这样有意思的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这部书记录了魏晋时期,很多名人的有趣故事,为人津津乐道,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读一读。
五、指导书写
1、本课要掌握的生字有“戎、尝、诸、竞、唯”,
“竞”字注意与“竟”区别开,书写“竞”时,要注意上下大约等高。
“唯”右边是“隹”,不能写成“住”。
2、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并随时提醒学生写字姿势,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板书设计:
25 王戎不取道旁李
多子折枝 补充
竞走取之 注释
唯戎不动 插图
道旁苦李 联系上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