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例题。
(1)引入。(教师出示教材第48页例1的情景图)
星期天,小明、小丽和小芳一起到文具商店购买文具,小明买1个讲义夹用4.75元,小丽买1本笔记本用3.4元,小芳买1支水彩笔用2.65元。
(2)提问。小明和小丽一共要用多少元?
整数加法的意义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从复习准备中我们可以看到小数加法的意义和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因为要把两人所花钱数合起来,所以要用加法计算。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然后指名让学生回答。
(3)回答并讨论。
教师:显然,根据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容易知道两人一共要用的钱数应该是两人分别所花钱数之和,即4.75+3.4=( ),我们可以像计算整数加法那样列竖式。那么,怎么用竖式计算呢?
学生甲:我把小数点对齐算。
学生乙:我把末尾对齐再算。
教师:哪一种算法正确?为什么?
学生讨论。(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
教师接着提问:“为什么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学生讨论。(因为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
教师:小数加法也是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所以列竖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学生尝试计算,教师巡视。
教师指名让学生叙述答案。
(4)知识迁移。
教师追加提问:小明比小丽多用多少元?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得出小数减法的意义。(小数减法也是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所以它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在用竖式计算时,让学生联系小数加法中小数点对齐的算理,说一说小数减法中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板书:4.75-3.4=1.35(元)
4.7 5
-3.4
1.3 5
2.概括小结。
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让学生讨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两者在计算上的关系是一样的。
教师:通过上面例题的学习,谁能说说小数加法和小数减法的计算法则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启发学生说出计算小数的加、减法时都要把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都要从最低位算起。教师注意纠正学生错误的地方。
3.巩固提高。
(1)提问。教师:小明和小芳一共要用多少元?小芳比小明少用多少元?
教材第48页的“试一试”,此题与例1基本相同,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最后统一订正时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重点说一说。
学生做题之前,教师先提问:“整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整数加、减法是怎样验算的?”从而说明小数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及验算方法与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再让学生做题,检查竖式的书写格式及计算有没有错误,得数的小数点点得是否正确,验算的格式对不对。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计算并验算的。
(2)追问:算完后教师追问:你能把计算结果化简吗?
得数7.40和2.10末尾的“0”怎样处理?能不能去掉?为什么能去掉?引导学生说出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告诉学生小数加、减法的计算结果的末尾有“0”时,通常要把“0”去掉。
(3)总结: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点?
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都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小数加、减法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对齐。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练一练”
独立完成,比一比哪一小组的正确率高。
2.完成练一练第1题。学生完成后交流得数。
注意最后题,竖式上的计算结果是3.00,如果有横式,只要写成3
3.第2题。说说错在哪里?再订正。
第1题,小数点没对齐。第2题,得数的小数点没点上。第3题,只写了小数部分,整数部分要写0。
4.第3题。
看线段图,说说图意。看线段图分别提出加法、减法算的问题。再算一算。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说说这节课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