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垂线
教学内容:教材89-90页例6、例7
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现象,能从现实情境和学过的平面图形中找出相互垂直的线段。
2.使学生在垂线和点到直线的距离的过程中,初步体验由具体实例抽象出向何图形的过程,培养观察、操作、比较、想象等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学习成功的愉悦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理解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
教学准备:三角尺 量角器。
教学过程:
一、认识垂线。
1.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三组相交的直线。
出示例6的场景图,让学生说一说每幅图中分别画的是什么?
说明:这些物体的面上都“隐藏”着一些相交的直线,我们可以把它们画下来?
结合场景图分别画出三组相交的直线。(课件)
2.观察、比较,认识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让学生观察这三组相交的直线,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明确:每组两条直线都相交于一点,每组两条直线都相交成4个角。让学生进一步观察这三组相交的直线,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明确:右边两组直线相交成的4个角都直角。
出示一组垂线,说明:像这样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交点叫垂足。
指上面的三组直线,提问:哪几组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为什么?哪一条直线是哪一条直线的垂线?垂足在哪儿?
3.联系实际,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提问:日常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互相垂直的例子?
二、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再在直线外点一个点,指出:这是一条直线,在直线外还有一个点,我们用字母“P”来表示这个点(标出字母P)。习惯上我们把这条直线称作已知直线,点P是直线外的一点。
从点P向已知直线任意画一条线段,并与已知直线交于一点。谈话:向这样从点P起,向已知直线画线段,可以画多少条?(无数条)
从点P起分别向已知直线画几条线段,且其中有一条是已知直线的垂线,提问:在所有从点P向已知直线画出线段中,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线段是哪一条?
讨论:还能找到与已知直线相互垂直的线段吗?这条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线段和其他不垂直的线段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明确:从点P向已知直线所画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最短。
学生可以根据90页例7进行验证。
小结:通过测量,你认为上面的发现正确吗?由此可以得到什么结论?(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
让学生量一量,说一说点P到已知直线的距离是多少厘米?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观察后口答,并说明理由。
2.做练习十五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并用直角符号标出图中直角,然后组织反馈。
3.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指出与已知直线垂直的线段,再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
4. 做练习十五第2题。
出示长方形后,让学生分别指一指、量一量点A到BC边、CD边的距离,再组织反馈交流 。
5.做“练一练”第3题。
出示题中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的同学在做什么,他们是怎样测量跳远成绩的,为什么要这样测量。
四、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你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怎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