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6 画
教材品析
这首古诗是一则五言谜语诗,谜面描述了山、水、花、鸟等景物,通过远、近、来、去等方位或动作的变化,凸显“画”的形象特征。这首谜语诗诗句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
配合谜语诗,有一幅经过装裱的水墨画,山水相衬,鸟语花香,意境典雅,给予学生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谜语诗中描绘的景物均可在画中一一找到,也是对谜底的暗示。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认识“远、色”等10 个生字和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会写“水、去”等4 个字。
2. 正确朗读、背诵古诗。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背诵古诗。
2、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
1、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
2、认识走之、斜刀头2个偏旁。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谜语导入,引入课题
1.荷花的谜语:一个小姑娘,身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这个谜语对荷花的描述非常准确,把荷花的颜色、形状都写得十分形象。)
2.手指的谜语:
3.这些谜语很有意思,只要准确描述事物的特点,我们就能猜出它们是什么。我们再来猜一首谜语诗。
4.教师范读
二、借助拼音,识读生字。
1.过渡:小朋友们也想读吗?想读要先过好生字这一关。你们有没有信心?(出示生字)
2.多种形式读。带拼音齐读→小组开火车读→去拼音读→男女赛读→做游戏读。
3.学了这么多生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呢?
4学生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以下的指导:
(1)“远、近、还”3个字。
辨别形近字,识记生字:
看一看,比一比“走之”的演变过程,你发现了什么?
提示:
另一部分分别是什么字?
(3)“近、听”2个字
这些生字中还有一对双胞胎呢!他们就是:近、听。这对双胞胎哪儿长得像,
哪儿长得不像呢?
(4)学习“有、无、来、去”
出示“远、近”。
集中出示今天的词:“有、无、来、去”识字巩固。
(5)学习“色”
找找和色相近的字。色——爸。
(6)学习“声”字
认读声字,后鼻音。
说说生活当中的声音。_________声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了生字,我相信同学们能把古诗读得更通顺,同学们读得也更有自信了。来,试一下吧。
2.自由读:
3. 指名读:随文正音:“近”读前鼻音;“山、水、声、春”读翘舌音;“听、声、惊”读后鼻音。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4. 齐读。
四、观察示范,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说说字的笔画笔顺。
2.师边范写,边讲解。
水:
去:
3.学生在书上描红、写字。
4.展示学生写的字并点评,让学生互相欣赏、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画》,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把每个字音读准确。
二、读出节奏
诗不但要读得准,还要读得有节奏。
三、学习古诗,理解意思
1.理解诗意:
2.理解“远看山有色”
“远看山有色”这句讲的是在哪里看山?
能看清楚山上的什么?
你们平时从远处看山,能看清楚山上的景色吗?
在这儿,老师有一个疑问,你们有吗?
3.理解“近听水无声”
“近听水无声”这句讲的是在哪里听水?
4.理解“春去花还在”
春天到了许多花都开了,春天过去了花儿就凋谢了。可是这句却说“春去花还在”,这是为什么?
5. 如果鸟停在树枝上,人来到鸟的面前,鸟会怎么样?
四、表演朗读,背诵古诗
1.这么美的画,让我们加上动作美美地来读这首诗吧!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个人的感悟设计动作,配上背景音乐进行表演。先组内练习,再指名表演,最后大家一齐表演。
2.背诵。
五、观察示范,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说说字的笔画笔顺。
2.师边范写,边讲解。
来:上紧下松,中竖挺直;撇捺舒展,左右对称。
不:首横宜长,斜撇在左;中竖挺拔,长点收尾。
3.学生在书上描红、写字。
4.展示学生写的字并点评,让学生互相欣赏、学习。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