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认识题跋
唐代著名画家戴嵩,画了一幅斗牛图。几百年后,关于这幅画,苏轼写了一篇文章。谁来读课题。
你在“书”的后面停顿,为什么?
苏轼写的这种文体叫题跋(出示:题跋),通常写在书画、碑帖上面。理解了书,我们再读课题。
这是一篇文言文,回忆刚刚学过的《伯牙鼓琴》还有古诗词,我们是怎么学的?同学们很会总结方法,下面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注意:
二、 学习活动一:通读——知文意
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注意停顿,尝试读出节奏;
3.有疑问的地方可以同桌交流。
我想听你们自己读自己的。
你发现了哪些难读的、容易错的字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了不起,一下子抓住了多音字。为什么读数?
(1)“所宝以百数”
遇到多音字,就看它在语境中是什么意思。
这篇文章,多音字还不少,比如:好、曝、处、轴。你已经学会举一反三了。
(2)拊掌大笑
(3)尾搐入两股间
(4)掉尾而斗(图)
(5)谬矣
(6)笑而然之
(7)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开火车读准这些字音。
把这些字音送到课文里,谁能完整地读读课文。
解决了读音上的拦路虎,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这次,我不给你们停顿符号,能不能就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你的停顿和节奏?
哎?把文章当一个故事来读,随着故事的发展,停顿节奏也能读出来。我们一起试试看。
字音、节奏解决了,意思读懂了吗?下面以小组为单位:
小组合作:
1.借助书上注释,联系上下文互相说说意思;
2.有疑问的地方小组交流。
经过小组合作学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学习文言文,书上的注释可是好助手,你们怎么把小助手给丢了。
老师这里有个句子: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比较长,讲的是什么呀?
哦,小牧童在质疑戴嵩画的斗牛图不合常理呀,那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这句话?虽然是句号,但我们读懂了小牧童的反问语气!(换成问号)一起读好这句话。
读了这句话,你眼前的牛是怎么斗的,想象一下,他们的各个部位会是什么样子?
你想象了斗牛时力量集中在角上,绝对有杀伤力;
不光角有力,尾巴也有力,紧紧夹在大腿之间。
斗牛是力量之间的较量,一起读好句话。
三、 学习活动二:趣读——入情境
读懂了课文不难发现,故事中有两个人物。(板书杜处士、 牧童)
他们俩围绕戴嵩的斗牛图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板书《牛》)
谁能用文中的一个字来概括(板书:箭头)
有一天,杜处士在曝斗牛图(板书:曝),而小牧童看到画以后,却拊掌大笑(板书:笑)
抓住主要人物,理清主要事件,就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
同样一幅斗牛图,两个人的态度也截然不同:(出示ppt:)
学习提示:
默读课文,用“——”划出写杜处士的句子,用“∽∽∽”划出写牧童的句子,再用一个词语概括他们对《斗牛图》的不同态度。
1.哪些句子写杜处士?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他的态度是?——尤所爱
(1)“尤所爱”就是特别喜爱,怎么读出这种感觉?
(2)杜处士的尤所爱体现在哪里呢?可能什么时候带着?
简直爱不释手啊!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这叫情有独钟。请你读一读。
我们一起读。
2.杜处士是尤所爱,那小牧童呢?
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拊掌大笑
(1) 一边拍手还一边大笑,你看到一个怎样的牧童?
勇敢自信
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叫童言无忌、率真可爱。
(2)有人觉得,光想象不过瘾,可以加上表情动作演一演小牧童,谁敢来试试?
加上表情动作,这小牧童活灵活现的。(板书:表情动作)
既然是表演,我们不一定照着书读,可以转换成自己的语言!谁再来试试?
真正的表演高手,特别擅长创造和想象!(板书:展开想象)
这样,你们都来当小牧童,同桌之间互相演一演。
一个拊掌大笑,我们看到了率真可爱的孩童模样。
那杜处士是什么样的笑?
一个笑字刻画了两个鲜活的人物,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四、趣说故事
刚才大家表演小牧童,真是绘声绘色,我特别期待大家创造性地讲讲这个故事。好不好?
讲之前,先回顾一下创造性讲故事的秘诀:(总结板书)加上表情动作,展开想象。
我再传授大家一招:就是自由转换讲故事的视角:(板书:转换视角),比如说,
①你可以是小牧童——今天天气真好!放牛去喽!
②你可以是杜处士——我姓杜,大家都叫我杜处士。我收藏了许多宝贝,偏偏对戴嵩的《斗牛图》情有独钟。
③你可以是戴嵩——我是一名画家,最擅长画牛。其中那幅《斗牛图》,大家都说画得好。
④你甚至可以是一个旁观者——插完秧回来的路上,我见村头大树下围了许多人。
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角色,讲讲“我的故事”。
四、 悟读——品哲思
这小牧童多可爱呀!来,采访一下,你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什么?
不光会放牛,懂得道理还多,谢谢你!
再找一个同学。
大画家请留步,敢问您想告诉我们什么?
不愧是大师
难怪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多向有经验的行家里手请教。
比如说:
同学们故事讲得有趣,懂得的道理也多。带着今天的收获,我们再次通过朗读感受文言文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