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浏览建邺区教师发展中心网站!

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承办第四盟区英语教研活动

发布时间:2024-04-29     作者:袁晶     来源: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     点击:154

2024年4月23日下午,初中英语第四盟区在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一楼阶梯教室开展了“基于教学评一体化”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研训活动活动,盟区全体英语老师参与了此次活动。

本次活动分为两个环节:课堂观摩及研讨以及教师微讲座。首先南外河西的高姗老师开设了以《Fire Safety》为题的跨学科展示课。高老师以我们身边的火——了解火——小心用火为主线,从日常生活中对火的使用和火带来的灾害导入话题,用英语教材阅读文本7B U7 Reading What a brave young man!帮助学生理解新闻的主题结构和特征,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运用新闻阅读的技巧准确定位主旨,找到关键信息。在后续的教学中融合了九上化学学科关于燃烧条件的内容,并引导学生将其运用于解释日常灭火的原理,就预防火灾、火灾逃生提出自己的思考。

第二节课由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的何婷老师授课,主题为“基于8B Units 1-3大单元跨学科英语主题学习活动成果展示”。课程伊始,何老师以视频为导入,回顾了同学们探索江心洲、基于本课题所做的前期工作。随后以时间为线索,从”The past of Jiang Xinzhou Island”, ”The present of Jiang Xinzhou Island”,”The future of Jiang Xinzhou Island”三个阶段展现本次大单元跨学科英语主题学习活动成果,学生以采访、游记、网页制作的方式现场呈现了本次课题的学习成果。每阶段都衔接了译林教材相应单元的话题和相关知识点,并通过”Was it a good place before?” “Why does the government choose this island to develop?” “Is it a good place now? Do you want to live on the island? Why or why not?”系列问题的层层推进,激发学生思考。在Future这一环节,何老师精心设计了Write a letter to the mayor的活动,让学生结合前期成果,及课堂中讨论的话题,思考如何让江心洲变得更好,并当堂呈现。在本节课最后,何老师呈现了对本次课题活动的评价量表,从学习动机、团队合作、思维能力三个维度细化了六点评价标准,让同学们进行自评与互评,实现了整个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的完美闭环。本堂课成果展示融合了英语教学与地理、信息技术学科相关内容,并且结合了大单元融合的理念,基于真实情景,符合新课标的相关要求。

两节课后,两位老师分别进行了说课展示,阐述了课程设计的理念及课后反思的不足之处。随后,南京外国语学校河西初级中学的朱冉月老师对两节课进行了点评。朱冉月老师对两节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研讨课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两位老师精心设计,大胆尝试将英语学科知识融合跨学科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实际中。两位老师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学生用英语去思考,用英语去做事。朱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困惑,需要大家仔细研究、勇于尝试。

短暂休息过后,是本次活动的微讲座环节。首先是由南师附中邺城路初中的张辰老师带来的微讲座“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理念、价值及实践路径”。张老师结合新课标及新课方案简要概述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理念,并从育人方式、核心素养、课程综合三个方面概述了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价值。随后张老师提出了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路径并结合教学设计过程中体现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将实际教学过程中的跨学科学习现象分为了四个方向。最后,张老师结合前期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阅读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总结与反思,面对跨学课主题学习理念,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研读教材与课标 ,发掘学科融合点;体现英语为主导 ,融入其他学科的特点并且创设真实的情境 ,尊重学生主体性。在今后的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进一步思考分析,以使两门或多门学科的融合更加深入、有效,从而为学生提供更丰富、更有意义的学习体验和知识积累。

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的尹雅雯老师给大家带来讲座《基于英语立场,建立学科纽带》。尹老师从概念理解,案例分享及思考三个方面进行分享。尹老师首先通过视频和例子清晰明了地阐释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概念,强调老师们应基于英语学科立场,以主题为核心和纽带,寻找各学科的关联点,整合学生的知识、经验,进行教学设计。接着基于英语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设计路径和“教学评”一体化,她分享了三个设计案例。在讲座的最后,尹老师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尹老师的讲座准备充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老师们平时的教学带来启发。

本次教研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老师们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供稿:夏勤芬   校对:周洋   审核:袁晶、任飞、朱璐)